<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2021年第2期
        所在位置:首页 > 专题 > 《天府广记》杂志 > 2021年第2期 > 详情
        天府 | 川西坝子上的牛王会
        发布日期:2021-04-27 15:31:18 来源:成都市下载bst365_365封号提现了没到账_365bet体育赌博

        康熙七年(1668 年)成都建牛王庙,如今庙宇消逝,牛王庙作为一个地名沿用至今

        在古人心中,牛不单是一种动物,更是通人性的神灵。川西坝子上有许多关于牛的风俗,无论是立春鞭打春牛、十月初一举办牛王会,还是曾热闹无比又消失于滚滚历史的牛王庙,都反映出牛的巨大作用,以及人们对于农业丰收、对于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耕牛放假 祈福丰收

        清代四川牛王观音木雕

        清代四川民间有供奉牛王观音的习俗

        民间与牛相关的民俗活动非常多,其中一种就是牛王会。明清时候,牛王会主要流传于西南地区,在西北、华中、华东等地也有分布。活动的主角当然是牛王,但牛王没有具体实指,或指孔子的弟子、“德行”的代表人物冉伯牛(冉耕),或指鼓励百姓“卖剑买牛,卖刀买犊”的汉代渤海太守龚遂,还有人认为牛王是指二十八宿中的丑宿星君。因为道教典籍中有“牛王大帝,五丑善神”之语,牛王又被称作牛王神、牛大王、牛王菩萨、牛王帝君等。

        除了汉族以外,羌、壮、土家、布依、蒙古等民族也将牛视为神灵,甚至部分少数民族将牛视为祖先,出现“认牛为祖,尊之同人”的文化现象。全国各地的牛王诞辰日期不尽相同,主要有农历四月初八和十月初一两种说法。这个会期的时间节点值得玩味,分别对应着春耕之前与秋收之后。不论何时举行,其主旨都在于“酬牛”,即人们以各种仪式献殷勤,“巴结”勤恳老实的耕牛,希望它们力大无穷、天天干活,这种民间信仰往往带有一定的功利性。

        在四川,牛王会一般将农历十月初一定为牛王神诞日。这一天,人们踊跃前往牛王庙,或到塑有牛王像的寺观,去参加一年一度的牛王会。在清代,牛王会的民间基础非常扎实,分布范围广泛,全川二十多个州县都有,以川西地区的牛王会为盛,主要集中于乡间田野,包括灌县(今都江堰)、新津、温江、双流、金堂等地,其次是川南地区。究其原因,地处灌区核心的成都,得益于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功,农耕文化自古发达,爱牛敬牛也蔚然成风。有学者指出,牛王会的流行区与水稻种植区有一定的关联性,以成都平原为代表的水稻高产区,牛作为农业之宝,常出力于农活,大大促进了牛王信仰的传播和发展。

        牛王会起源于何时,现在还没有定论。关于四川地区牛王会的兴起,在嘉庆年间《金堂县志》中有“十月初一为牛王会……盖自明时已然”的记载,这说明最迟从明代开始四川地区就举办了牛王会。牛王会主要包括两大主题,一是祭祀牛神活动,二是演戏酬谢牛神。整个仪式中,糍粑是仪式中不可或缺的祭品,老百姓会将糯米蒸煮喂给辛劳了一年的耕牛吃,与牛一起分享丰收的成果。除了吃以外,还把将糯米捣碎、做成糕状的糍粑,包裹在两只牛角之上,作为一种很特别的装饰。有些地方还会将被糍粑装扮好的牛儿牵到水边,让它临水自照,这种有趣的习俗被称为“接牛角”。同样是在这一天,辛劳一年的耕牛会放假休息,不参加任何劳作;被租赁于其他人家的耕牛,也会被主人领回家中,得到好好的照顾。

        牛王会是民间庙会的一种,自然是要演戏的。光绪年间的《增修灌县志》就记载了当时都江堰牛王会的盛况:“十月朔日,乡间以糯米蒸熟,捣为糍粑以伺牛。谓是日牛王诞辰,间有兴设牛王会,行戏庆祝者。”淳朴的老百姓通过演戏、喂饭、装扮、休耕等方式来表达对牛王神的崇敬之情,娱神也娱人,希望它保佑自家的耕牛平安无病,也祈福自家的土地五谷丰登。

        不仅是在都江堰,在明清时期的《华阳县志》《新津县志》《金堂县志》《简阳县志》等志书上都能找到一些关于牛王会的线索,其仪式和功用相差不大。刊印于不同时代典籍上的横撇竖捺,反映出牛王会这一民间信仰,在川西地区是如此深得民心。普通百姓通过各种各样的仪式,表现出对于牛这种通灵动物的尊崇与喜爱,也饱含着他们的希望与祝愿。

        消逝的庙宇 承载的记忆

        古老的牛灯舞已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荥经县(左)、成都新津区(中)、井研县(右上、下)等四川各地都有这一风俗

        几十年前,成都流传着一首《唱成都》的民间歌谣,其中就提到“椒子街上好烧酒,牛王庙里有铁牛”。对于今天的成都人而言,牛王庙是个非常熟悉的地名,但很少会联想到庙宇。其实以前成都不仅有牛王庙,还有马王庙、龙王庙等,里面供奉着供人祭拜的各路神灵,牛王庙就是供奉牛王菩萨的地方。

        康熙七年(1668年),瘟疫肆虐,人们谈牛色变,严重影响了农业与百姓生计。为安抚民心,四川巡抚张德地与成都知府冀应熊共同捐钱修建了一座牛王庙,用于祈福禳灾,其地点就在县衙附近。歌谣里所指的牛王庙,应是位于成都东门外,庙里还铸造有一头大铁牛,表达了对牛的崇拜。牛王庙又紧邻牛市口,牛市口在民间又被称为胜场,官府在此专设牛市,加之民间每年定期在牛王庙附近举办牛王会,于是此地因牛而兴,名声大振。?

        随着科技发展、城市发展,耕牛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随之下降,牛市渐渐消失,牛王神自然也无人崇拜,庙宇渐渐破败不堪,让位于新的建筑、宽敞的道路。东门外那座牛王庙的命运也是风雨飘摇,还好有人收集其建筑构件,将其迁于成都三圣乡重建。神灵仿佛得到了安顿,但曾经虔诚祭拜的人海、热闹的景象、固定的会期再也不在……成都的牛王庙,作为一个充满故事的地名沿用至今,诸如牛王庙街、牛王庙地铁站等,甚至出名的面店也以牛王庙为招牌。今天的牛王庙依然充满了烟火气息,以另外的方式承载着人们的记忆。

        除成都外,德阳、射洪、南溪等地都建有牛王庙,安岳还有供奉牛王神的牛王寺。在川南地区,最出名的牛王庙位于因盐而兴的自贡。历史上,大量的役牛被用来汲卤、推车,促进了盐场盐业的发展,可谓“牛兴则场旺,牛亡则场衰”。因此,同治四年(1865年)自贡修建了一座气势恢弘的牛王庙,主祀神号为“丑宿星君”的牛王菩萨。庙里所塑牛王是一人像,面目奇特,坐在牛背之上。这里牛王神的作用与农耕地区还是有所差异。每年十月初一,自贡当地的百姓会聚集于庙里,举办盛大的牛王会,给牛王庆生祝寿。

        从古至今,百姓的生产生活与牛紧密相连,文明古国的历史发展与牛息息相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始终有牛的一席之地。(文 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