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3日晚上10点过,立春交节,随着都江堰的汩汩水声,天府大地又迎来一个丰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立春是唤醒春天的“仪式”。在古代传统农耕社会,立春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除旧迎春、拜神祭祖、驱邪禳灾、纳福祈年等庆典均安排在立春日及其前后几天举行。伴随着春天的脚步,我们的祖先以演春、行春、庆春、咬春、报春、会春等活动,表达对春回大地的喜悦,在民间更衍生出“春盘”“簪花”“春幡”等各种民俗文化。
辛丑牛年,我们在天府大地上追寻祭东君、打春牛、牛王会等逐渐消逝的传统习俗的足迹。
一年之计在于春,天府大地农耕忙
元人费着《岁华纪丽谱》记载,宋时成都人的新年,正月初一,游西门安福寺塔烧香祈福;初二,“出东郊”“祭东君”。成都知府田况有诗《二日出城》描绘这一天的盛况。在他眼里,这一天是成都人祭祀东君和上坟的日子,出行的人们摩肩接踵,而春天的气息已经铺陈点染在了成都平原。
东君青帝
东君,日神和春神,出自屈原《九歌·东君》,人们以为屈原口中的“东君”是日神,其实其本意还是春神青帝,屈原只是以“东君”明确春神青帝所处的方位。明《幼学琼林》说:“东方之神曰太皞,乘震而司春,甲乙属木,木则旺于春,其色青,故春帝曰青帝。”《礼记·月令》记载:孟春正月,尊崇的帝是以木德王的太眸,敬奉的神是木官句芒。这个月,天子居住在东向明堂的左侧室,乘坐饰有用青凤命名的响铃的车子,车前驾着青色的高马,车上插着绘有青龙的旗子,穿着青色的衣服,佩戴青色的饰玉……
司马迁《史记·封禅书》记载,秦宣公四年(公元前672年),作密畤于渭河以南,以祭青帝。2020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下站村发现一处大型秦汉时期祭祀遗址,并勘探到了数量惊人的祭祀坑,经初步确定,即为2600多年前秦宣公祭祀青帝的密畤。
李清照说:“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着意过今春。”(《小重山》)程垓说:“问东君、既解遣花开,不合放花飞。”(《八声甘州》)在宋人的字典里,掌管春天与百花的东君青帝,牵惹着美丽的春愁与春思,以及一年开头的所有幸福期许与“生”之消息。
“远柳新晴暝紫烟,小江吹冻舞清涟。红尘一閧人归后,跕跕饥鸢蹩纸钱。”范成大记下了他在成都东郊“祭东君”的所见,而从陆游诗句“争门金騕褭,满野绣辎軿”亦可见成都人出东郊祭扫的隆重与热闹。
元人绘《牧梦占丰图》,牧童放牛时梦见了美好丰年
迎春于东郊
《礼记·月令》载:“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费着《岁华纪丽谱》里并没有记载宋时成都人的“立春”,或许在他看来,和其他地方并无不同之处,但也有可能,初二“出东郊”“祭东君”,就是成都人的立春之祭。
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又名岁节、改岁、岁旦等。干支纪元,以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元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生长与温暖。这一天,东风解冻,藏在泥土中过冬的虫子也开始振翅而动了,深潜水底的鱼儿也浮出了水面。
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万物复苏,周而复始,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对于古代的传统农耕社会,立春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新年里的除旧迎春、拜神祭祖、驱邪禳灾、纳福祈年等庆典均安排在立春日及其前后几天举行。
我国先民的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古时立春,有时候是除夕立春,有时候会是初一元日,那就是百年难遇岁朝春,老百姓会认为这一年的收成值得可期,喜气洋洋溢满脸上。先后同为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的范成大和袁说友,就曾在同一天写有元日立春的诗。立春也有可能恰好遇上初七人日,陆游曾有《立春日》诗自注说“今年以正月十日巳时立春”,刘克庄还有诗说“放灯时候始鞭春”,可见立春从除夕前后到十五皆有可能。
有一年立春后天气就很快变暖,陆游诗云:“今年立春七日耳,暖景温风何迫促。群蛙怒鸣蚊蚋出,蚍蜉插翅飞满屋。儿童便欲觅团扇,我亦汗垢思汤沐。山坡梅花常恨晚,一夕开尽如雪谷。篱边已放桃蕊红,庭下顿长萱芽绿。”(《正月六日作》)诗中描绘的情形延续千年,今天遇上出大太阳,成都人就会纷纷出门,到人民公园、浣花溪、青龙湖或找个农家乐晒太阳。
《事林广记》载“立春雨水节气图”
春盘与花胜
明人绘《牛背横笛》,春之笛音与杨柳吐丝袅袅原野
入川不久、时任夔州通判的陆游曾作诗:“春盘春酒年年好,试戴银幡判醉倒。”(《木兰花·立春日作》)立春之日,朝廷用春盘颁赐臣下,而民间也有食用春盘习俗。《宋史·礼志》中记载:“立春赐春盘。”春盘是什么呢?南宋陈元靓编《岁时广记》引唐《四时宝镜》载:“立春日食萝菔、春饼、生菜,号春盘。”并说:“京师富贵人家造面蚕,名曰‘探官蚕’。又因立春日做此,故又称‘探春蚕’。”
萝菔即萝卜,明刘若愚《酌中志》记载:“立春之时,无贵贱嚼萝卜,曰‘咬春’。”明冯应京《月令广义》说:“春饼者,薄剂熔菜肉裹食也。”六对山人杨燮竹枝词说,清时成都人的春饼,里面杂有冬笋、椿芽和韭黄:“无多腊味有春饼,冬笋椿芽间韭黄。”或许后来就发展成了立春所吃的田艾籺,今天川人叫艾蒿粑粑,成都东山、沙河一带的客家人叫“鸟米粿”,为一道民间名小吃。
宋代,立春时人们纷纷在发髻上佩戴美丽多彩的春之“幡胜”“花胜”。南朝范晔《后汉书》曰:“立春皆青幡帻。今世或剪彩错缉为幡胜,虽朝廷之制,亦镂金银或缯绢为之,戴于首。亦因此相承设之。或于岁旦刻青缯为小幡样,重累凡十余,相连缀以簪之。此亦汉之遗事也。”唐时,立春日郎官、御史以上的官员,赐“春罗幡胜”,对宰辅、亲王、近臣,赐“金银幡胜”,入宫拜贺之后“胜”就可以带回家里留作纪念。这种习俗延续到了宋代。《宋史·真宗纪二》载:“诏宫苑、皇亲、臣庶第宅,饰以五彩,及用罗制幡胜、缯帛为假花者,并禁之。”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立春》也记载:“春日,宰执亲王百官,皆赐金银幡胜,入贺讫,戴归私第。”
而在民间,这一天“春胜”也成为时尚,民间剪彩做成春幡戴在头上。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载:“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纸为小幡,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又剪为春蝶春钱春胜以戏之。”欧阳修有诗写道:“共喜钗头燕已来。”王曾《春帖子》说:“彩燕迎春人鬓飞。”像南宋临安一样,立春这天的成都女子,或许也都喜欢用彩纸绢帛做春幡、春胜、花胜,并缕以金线,色彩相错,剪以紫燕黄蝶之类形状,赠送亲朋与爱人。这一天,看着大街上的花花绿绿、花枝招展,兴奋的辛弃疾说:“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汉宫春·立春》)。
大约宋时,成都人正月初二这天会祭祀“东君”青帝并祭祖扫墓,而立春这个二十四节气之首是祭祀“芒神”“土牛”打春,后来有可能二者逐渐合并,以至神帝不分,东君与芒神混淆。冬去春来,莺飞草长,人们纷纷出行,一年年地迎春于东郊,站在灌渠林盘边,回到一种生命原始的出发与固有的仪式。(文 林元亨 | 图 余茂智 邓崇刚 冉玉杰)
南充周子古镇一年一度的“百牛过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