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祠中的刘关张像
“勤王事大好儿孙,三世忠贞,史笔犹褒陈庶子;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溅岳将军。”中国历史上的无数仁人志士,在不同的时期用自己的人生历程诠释了忠贞这一品质。诸葛亮及其子孙“三世忠贞”,则是诠释这一品质的典型代表。
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前悬挂的这副“勤王事”,以陈寿撰写《三国志》时对诸葛亮的颂扬,以岳飞书写《出师表》时的哭泣,讴歌了诸葛亮一家三代的忠贞,表达了人们对民族传统精神忠贞品质的景仰。
诸葛亮殿门前,挂着的“三世忠贞”楹联引来无数游人驻足观看
三世忠贞
“勤王事大好儿孙,三世忠贞,史笔犹褒陈庶子;”该对联的上半阙,其典故来自诸葛亮与陈寿两个人的故事。
207年,诸葛亮受刘备三顾出山;234年,54岁的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他的事迹流传千古,是三国时期最可歌可泣的故事。关于诸葛亮精神的内涵,不单纯是君臣之职分,它包含有“士为知己者死”的气节,包含着怀义感恩的情操;诸葛亮的忠贞不仅仅是对君王的忠诚,还是对自己承诺的担当、对自己职责的坚守。所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成为忠贞的箴言,诸葛亮用自己的一世,坚守着忠贞的誓言,深深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
诸葛亮家的第二世和第三世,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和孙子诸葛尚。诸葛亮深知家风家训的重要,他十分注重以良好的家风、严格的家教和言传身教要求、教育儿子。尽管他军政事务繁忙,但从现存的《诸葛亮集》书中留下的他与哥哥诸葛瑾的几封书信和两封《诫子书》、一封《诫外甥书》中,仍可看到他教子的良苦用心。《诫子书》告诉儿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以心灵的宁静使自己品德完美,因生活的俭朴使自己品德崇高;心灵无欲恬淡,才能保持志向明确坚定,心灵纯洁宁静,才能使理想远大宏伟。
诸葛瞻成年后德才兼备,他虽身居高位,又是皇亲国戚,但从不骄横跋扈,仗势欺人,而是勤政亲民,对国事尽职尽责。263年,魏国出兵灭蜀,诸葛瞻率兵驻守涪城(四川绵阳)与魏军决一死战,不幸战败,壮烈捐躯。其子诸葛尚也临阵战死,时年不足20岁。诸葛瞻父子忠贞之节操,承袭了诸葛亮遗风。
至于“史笔犹褒陈庶子”,则是指向书写下了《三国志》的史学家陈寿,后世对诸葛亮事迹和品格的了解,主要来自陈寿的《三国志》。陈寿因担任太子中庶子等职,被后世尊称为陈庶子。
陈寿虽为蜀人,却在晋国为官,因此《三国志》以魏为正统,却在书中高度评价敌对之国丞相诸葛亮。在《三国志》中,陈寿为诸葛亮单独立传。在《诸葛亮传》中,陈寿高度评价说:“诸葛亮之为相也,抚百姓,示仪轨,约百官,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正是因为陈寿的执笔正言,后世史学家对其人和《三国志》有着高度的评价。“史笔犹褒陈庶子”的原因,是诸葛亮的人品、人格魅力,是诸葛亮的卓着功绩令人感佩;是“良史”陈寿的正直,令他不得不对诸葛亮的一生,对诸葛亮的才德业绩大书特书。
千秋涕泪
“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溅岳将军。”对联的下半阙,则来源于另两个典故。首先是出师表。诸葛亮之所以名传千古,除了史书的积极评价外,他亲自书写的《出师表》则折射出了他高风亮节的精神世界。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之说。联语中的“千秋涕泪”,正是《出师表》感动后世、影响深远的写照。
《出师表》感动后人最着名的故事是岳飞书两表。他先在读《出师表》时泪流满面,之后在书写《出师表》时,更是泣不成声。武侯祠二门壁间镶嵌有《岳飞书前后出师表》石刻,石刻后的“跋语”记述了这一故事。“跋语”说:南宋绍兴戊午(1138)年,中秋前的一天,岳飞领兵路过河南南阳,到武侯祠拜谒诸葛亮,适逢下雨,便在祠内住下来。入夜闲暇,岳飞秉烛殿内,观看前代贤士留在壁间的赞颂诸葛亮的诗词和文章,以及前后出师二表,看着看着,情不自禁,泪下如雨。是夜,思绪万千,竟无法入睡,坐着等待天亮。
次日早晨,祠内的道士来献茶请安,然后摆出文房四宝,恳请留下墨宝。于是,岳飞便飞笔走纸,把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书写了一遍。在书写的过程中,被表文传递出的忠贞情感所触动,情不自禁,走笔挥涕。书毕,他心中抑郁之气仿佛得到纾解。
“二表精忠贯日月”。岳飞读《出师表》哭了,书《出师表》哭了,千百年来《出师表》不知感动了多少血性男儿,让他们热血沸腾,热泪横流。宋代文天祥《怀孔明》诗曰:“至今《出师表》,读之泪沾胸。”明代沈周《读出师表》诗曰:“两篇忠告慷慨辞,字字中间有涕洟……不朽文章千载事,后人能鉴乃能悲。”明代李晔《五言古诗》说:“拳拳《出师表》,读之涕盈襟。”谢士元《诸葛兴汉》诗写道:“二表誓出师,忠诚泣神鬼。”清人杜漺《赋得“山光深小梦”》诗曰:“出师二表矢忠劬,千载令人哭忠武。”这些都是后世仁人志士为诸葛亮《出师表》感动的心声。
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表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里面凝聚了他对信念的追求,对事业的执着,对国事的忠贞,对恩情的回报,对承诺的担当,这种精神如日月经天,至今光彩照人。
修祠书联
对联的作者刘咸荥,是蜀中大儒刘沅的孙子,他们一家祖孙世代崇敬诸葛亮。祖父刘沅因崇敬诸葛亮而主持维修武侯祠,对祠内的文臣武将塑像按忠贞的标准进行调整。武侯祠内现存的47尊塑像中,25尊是刘沅调整重塑的。这次调整形成了今天成都武侯祠塑像的格局。其父刘桂文深受其父诸葛武侯情怀的影响,也参与了当时武侯祠的维修。
刘咸荥从小对祖父刘沅十分尊敬与景仰,深受其尊崇诸葛亮的影响。成年后精通经史,尤长诗词书画,他常常去武侯祠拜祭诸葛亮,对其事迹了解之透,感情之深,敬佩之致,可以说难有人可比。一天,他又来到武侯祠,感受丞相祠堂肃穆的氛围。他在孔明殿久久徘徊,凝视着诸葛亮祖孙三代的塑像,一时思绪飞扬。诸葛亮积劳病逝五丈原、儿孙壮烈战死绵竹的画面定格在他面前;诸葛亮上《出师表》热泪脱眶而出的情景,岳飞读、书《出师表》泪流满面的往事呈现在他眼前,一时间他心潮起伏,于是展纸走笔,直抒胸臆,一气呵成写下这副传世楹联:
勤王事大好儿孙,三世忠贞,史笔犹褒陈庶子;
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溅岳将军。
对联以诸葛亮及其儿孙三代在“勤王”卫国上表现出的忠贞,与史学家陈寿在撰写《诸葛亮传》时的感动;以及《出师表》传递出的怀义感恩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岳飞和无数仁人志士受到《出师表》激励而泪奔的情景,颂扬了为国尽忠和怀义感恩精神的可贵和伟大。在上联刘咸荥题有边款曰:“武乡侯临表涕泣,岳鄂王书武侯《出师表》自跋泪下如雨,先后精神至今如见,诸葛大名直与日月争光也。”的确,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和岳飞的“精忠报国”精神一致。他们的这种精神,凝聚了对国事的忠贞,对事业的执着,对恩情的回报,对承诺的担当。这种精神如日月经天,至今光彩照人。
刘咸荥对诸葛亮忠贞的钦佩情感,上承其祖父,下延至儿孙。刘家数代的这种崇敬诸葛亮的情结,在成都武侯祠得到充分的体现。
蜀学大家
刘咸荥是当世闻名的蜀学大家,他在武侯祠里留有4副楹联。除了着名的“勤王事”外,还有一副“合祖孙”联也引人瞩目。联文曰:
合祖孙父子兄弟君臣,辅翼在人纲,百代存亡争正统;
历齐楚幽燕越吴秦蜀,艰难留庙祀,一堂上下共千秋。
这副联的意思是:昭烈庙中聚合了祖孙(刘备与刘谌),父子(关羽、张飞与其子),兄弟(刘、关、张),君臣(刘备与其文臣武将)等人的塑像。他们辅佐刘备,维护“三纲五常”,自古以来生死存亡都是为争正统。刘备君臣经历了齐(山东)、楚(湖北、安徽)、幽燕(河北、辽宁)、越吴(浙江、江苏)、秦(陕西)、蜀(四川)等地,转战南北,艰难立国,留下了这座祠庙。现在,他们君臣一堂,永远受人祭祀。这副悬于二门的对联短短42字,却形象地道出了刘备君臣开创帝业的艰辛。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既是诸葛亮对后代的期许,也是对自身的要求
在刘备殿里,刘咸荥还留有一副“惟此弟兄”联。联曰:
惟此弟兄真性情,血泪洒山河,志在五伦存正轨;
纵极王侯非富贵,英灵照天地,身经百战为斯民。
上联说: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结为兄弟,具有至性真情,他们浴血奋战争取江山,立志要维护君臣父子的道德准则和礼法正轨;下联说,他们虽然分别已为王为侯,却不贪图富贵,不恤身经百战,只为造福人民,他们的英灵如日月,照临天地。联文颂扬刘、关、张结义是上为正纲常,下为救黎民的高尚情操。
此外,刘咸荥的父亲刘桂文曾在黄忠祠撰书一副楹联,联文曰:
北伐数中原,溯汉中王业所基,惟公绩最;
西城留墓道,与昭烈庙堂相望,有比祠高。
弟弟刘咸炘武侯祠撰书有“义薄云天”“诚贯金石”等匾,儿子刘东父、孙子刘奇晋也先后在武侯祠留有墨宝。如刘备殿内一副颂扬刘备孙子刘谌的对联,系刘咸荥撰,由刘东父于1963年补书。这些匾联和墨宝体现出刘氏家族五代诸葛武侯情结的一脉相承,已成为珍贵的书法艺术品,成为了武侯祠的文物。(文 赵斌 | 图 嘉生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