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金温江”之称的温江,位列川西上五县(“温、郫、崇、新、灌”)之首,地处成都平原腹地,温和的气候、密布的河网,自然成了一处“膏腴沃衍、大江萦带”的富庶区域。自古以来,温江拱守着成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温江是典型的平坝县,地势平坦、一马平川,远可观山、近可望水,面锦城而控玉垒、枕岷江而跨金马,虽无山峰连绵,但多河溪蜿蜒,民国版《温江县志》记载:温江县治在新开、杨柳二江之间,凤溪襟其前、苏溪带其后,精辟地总结了县城的地理环境。
温江之得名
关于“温江”的得名,历来存在多种说法,人们通常觉得与“江水温润”有关。学者任乃强认为,温江之名系与古“汶江”之音讹而来;还有观点认为,温江或许得名于“杨柳江”(古称温江),成书于清末的《温江乡土志》有载:县治新开江绕其北东、杨柳江缠其西南,两水环流,旧皆被温江之名,以江水温润故也。总之,温江就是一座与水紧密相关的城市,印证朱熹《温江道中》所言:“处处是流水,时时当渡桥”(或云明人曹学佺诗)。
温江历史悠久,距今已有四千多年。据传古蜀王鱼凫曾在这里营建都城,且归葬于此(温江寿安大墓山),因而温江还有“鱼凫王都”的别称。后人凭吊鱼凫王墓,感慨地写下了“湔水涛涛送远江,鱼凫踪迹久茫然”的诗句。
秦并巴蜀后,温江归郫县管辖。西魏恭帝二年(555年),分江原县、郫县之地新置温江县。到隋朝,温江县又改称万春县,或设或撤,期间与郫县合合分分。直到唐武德三年(620年),温江恢复了万春县的建制。不久后,万春县又改称温江县(627年),依然隶属成都府。从此,温江之名就定了下来。
造郭以守民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宋代以前的中国城池,除了都城、边地要塞以及战略重地之外,绝大部分使用夯土建造,砖石城池很少见。温江以前的城池也是夯土筑成,明成化年间,温江县令李棠以石围城,大大提升了城池的防御性。这座石头城池,建有昭化、阜成、广安、永宁、进贤五个城门,周长为六百六十一丈。正德年间,县令段善开凿了深约八尺、宽约一丈的壕沟。明朝末年,烽烟四起、民不聊生,五座城门楼变得破败不堪。
有清一代,四川(含重庆)共重建重修了130余座城池,康乾时期超过百座,府、州、县城开启了重建工作,包括小城温江。康熙三年(1664年)到任的县令萧永芃,开始对残破荒芜的温江县城开展重建,捐修了县治,兴建了祠庙,在《修建县治碑记》里形容:远山秀出,近水绕城,而县治之盛,遂甲观于西蜀。
乾隆九年(1744年),县令冯中存主持重修西门和北门两座城门楼,又重修了东门城门楼,在城门匾额上遵照传统,仍保留原来的制式。城墙之下,还配套了城市绿化,栽种了许多竹子和柳树,作为路人的荫庇之所。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国力渐昌盛,地方渐富裕,时任知县海桂向士民官绅劝捐,将原来的石城改建为更加牢固的砖城,既实用又美观。其城周共计四里一分,小于西边的成都府崇庆州城,仅与相邻的郫县城规模相当。
温江城门共有五座:东门为和宁门(迎晖楼)、大南门为赞元门(南薰楼)、小南门为文明门、西门为庆丰门(来凤楼)、北门为拱辰门(望京楼)。嘉庆年间,四周城墙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损,屡有坍塌发生。嘉庆十五年,墙塌近半,县令李绍祖带头,向全县百姓发出捐资的号召,并督李凌汉、竹秉直、郑朝栋等九人雇佣工匠赶修城墙,历时九个月才宣告竣工。同时,官方开挖护城河,沿着堤岸栽种了700余株杨柳,从此柳色青青掩古城,温江“柳城”之称或源于此。为了保护城池,官府作了严格的规定:在柳城以内,禁止小车行走;在护城河之外,不许搭棚摆摊侵占道路,妨碍行旅往来。咸丰年间,为抵御兰朝鼎起义军攻掠城池,先前栽种的柳树被大量砍掉,柳城成了一个空荡荡的代号。
温江县城曾流传着一句老话:“一座温江城,青蛙守大门,单灯照全城”,形象地概况了它的大小。民国初年,城内外共有二十余条大街小巷,街道格局是八街五巷,包括文庙街(又称文明街)、正街、东街(旧名状元街)、小南街(旧名义学街)、大南街、西街、西横街、北街八条主街,另有社学巷、新寺巷、东巷、北巷、何家巷五条小巷。县城外的街道主要分布在东边和西边,东门外有和宁街、蒜市街、东坛街、长安桥街等,西门外有庆丰街、麻市街、西坛街、临江街、金乌街、彭家巷等。南门外临近杨柳江的地方,还兴建了一条以白塔为名的街,据说宋代状元张孝祥出生于此。
崇文且尚礼
温江县署重建于康熙三年,位于正街,端对着大南门。作为“上承朝廷、下衔百姓”的重要枢纽,县署是县令及县丞、主簿等僚属的办公地。在威严的大堂里,县令主持着全县的政务工作。县署大门口曾挂着一副对联:“有闲且勤尔业,无事莫入公衙”,劝诫来来往往的百姓,要脚踏实地干事不要惹事生非。另一座重要的官方建筑--典史署位于县署西侧,典史负有警察职责,被称为“捕厅”或者“厅署”,可以说是一县之“二把手”。
温江县文庙历史十分悠久,从隋朝设置万春县时就已开始兴建,千年前的原址已无从考证。北宋咸平年间,温江文庙建于县城南侧,元代和明代沿袭旧址,可惜在明末毁于战乱。清代,文庙重修于县城之南,其空间布局是传统的左庙右学,左边为文庙,右边为学宫。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温江文庙经历了一次大修,工程巨大,耗时十三年才修缮完毕。后有主管学事的训导田守倬在拜谒完文庙后写道:“采锦水之楩楠,凿青城之石柱。”从这句话就能窥探,温江文庙用工之细、用料之精,也凸显了文教建筑的重要地位。
整个清代,四川地区共有书院550余所,温江也有一座创建于乾隆年间的万春书院,位于县文庙附近的南街。文峰阁又名奎阁,是与文运密切相关的建筑,高高耸立在南边城墙之上,而祈祷文运昌盛的文昌庙就建在南门内,它们同主文命,相毗邻也相呼应。除文峰阁、文昌庙外,在县城南一里处还有一座灰白色的砖塔--培风塔,高二十余米,百姓谓之“白塔子”。当地学者考证,培风塔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84年),属风水塔,与培植文风、补益地形有关。乾隆年间,知县冯中存专门为此塔题诗一首:
危峰高峙压江边,宝顶嵯峨在寺前。
四面空玲辉霁日,一枝挺秀插青天。
岷岗地脉孤峦镇,湔水文风峭壁延。
几度迎眸形突兀,鲁班盛事千秋传。
温江文教昌盛,有崇文尚礼之气,有士乐诗书之风,不仅建了“培植文风”的培风塔,还建了许多“敬天惜字”的字库塔。从嘉庆《温江县志》图考中可以发现,文昌宫和城隍庙等公共场所内,都修建了字库塔。系列与科举文运相关的庙、塔、阁、书院,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温江地方文教事业的发展。有清一代,温江共产生进士20名(含武进士8名),在成都府三州十三县范围内,排名靠前,“文章之府”果然是名不虚传。
在温江县城内外,祠庙鼎峙、会馆林立。节孝祠就建在文庙左侧。城东门建有东皇宫、水星宫等,西门建有城隍庙、马王庙、川主宫等,西门外有三官庙,镇江王庙等,南门还有火神庙、龙神庙等。“湖广填四川”大背景下,各省移民在温江纷纷建起了同乡会馆,湖南、湖北籍移民的宝善宫(湖广馆)位于县城东南,江西籍移民的万寿宫(江西会馆)位于东坛街,陕西籍移民的大帝庙(秦晋会馆)位于文明门外(南门),广东籍移民的南华宫(广东会馆)位于庆丰街,福建籍移民的天后宫(福建会馆)位于临江街(河坝街)……
温江“十二景”
翻开嘉庆年间编纂的四川各地县志,几乎每一部都有关于“八景”“十景”“十二景”的相关记载,而温江“十二景”正诞生于嘉庆年间,分别为野寺孤松(寿尊寺)、琴壁空弹(文殊寺)、钓台歧竹、霜钟夜吼(涌泉寺)、黉宫甘露、南郭温泉、佛殿瑞芝(观音院)、石桥双凤、墓道寒烟(鱼凫王墓)、古城秋月(鱼凫城)、铜井芭蕉、琴堂古柏。
作为温江境内风景名胜的典型代表,温江“十二景”成为当地文人竞相歌咏的主题,其中既有自然风光,又有人文景观,更多的是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风景。
铜井芭蕉、琴堂古柏、黉宫甘露位于县城内,后两景都与柏树相关,其中“琴堂古柏”中的“琴堂”一般代指官署衙门,嘉庆版《温江县志》学署图上,可以发现有两株古柏傲然挺立、枝条遒劲,紧挨着圣谕坊,展示出一派遒劲盎然之姿、庄严肃穆之态。古人认为,松柏是百木之长,可以用来守卫官阙,所以柏树自然就成了衙署、文庙等官方建筑常栽的常绿乔木。
关于“黉宫甘露”还有一段故事。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十二月某日,神圣的甘露降落在温江县学宫(即黉宫)内的古柏上,奇特的场景持续了三天。古人云:天下升平则甘露降。北宋进士杨天惠以文字记录了这个祥瑞之兆,在《温江县二瑞颂》中写道:乃产嘉禾,以庆农扈。乃降甘露,以幸士子。清代嘉庆年间,温江县学教谕赵钟嵋在学宫中写下《题秋根书屋古柏二首》,时人曾岷以《和少峨赵学博署中古柏诗》相和,诗曰:
卓然亭畔柏,偃蹇一心坚。
品向黉宫老,神从艺苑全。
植根滋雨露,挺节饱风烟。
木与人同树,隆隆作栋贤。
嘉庆版《温江县志》对古柏有详细的介绍--邑学署内有古柏两株,计数百年,左株中空抱槐树,大可拱把;右株枝叶形如狮子临风欲活。现已无法考证宋人杨天惠所颂古柏,与清人赵钟嵋等人所题古柏是否为同一株树木,但可以肯定人们对古柏的喜爱,以及对古柏精神品格的推崇。
2002年,温江县结束县级建制,正式更名为成都市温江区。新温江还保留着一座文庙(温江区博物馆),保留着一段数十米的城墙(南郭城墙),保留着大南街、文庙街、赞元街、社学巷等老地名。温江之城,日新月异,却依旧存留着千百年的古韵风采。(文 | 图 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