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小金面具
在金沙遗址博物馆,你可能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金沙古国的重器,许多都是黄金铸就而成的。太阳神鸟、金面具、蛙形金箔、金冠带、双鲟金带,无不代表着金沙遗址最高成就,昭示着古老金沙人的卓尔不群,也将一个古老的黄色王国托盘而出。
太阳神鸟 一个旋转的太阳
世界上最早的黄金制品出现在公元前4000年北非埃及的拜达里文化中,稍后在两河流域、地中海沿岸也出土了黄金制品。黄金在中国出现,可能已到了夏王朝,且大多集中在北方地区,金沙古国的黄金工艺,可能是从中原传入的。
迄今为止,金沙共出土金器200余件,包括金面具、金冠带、太阳神鸟、蛙形器、鱼形器、喇叭形器以及大量散落的金片。在此之前,中国商周时期的古遗址从未出土过这么多金器,金沙便是当之无愧的“黄色王国”。
金沙出土的众多金器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当选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的太阳神鸟。太阳神鸟又称“四鸟绕日”,考古界一致认为寄托了古蜀人对太阳的理解与诠释。它的里层有一个旋转的火球,外层等距离分布着四只神鸟,向着同一方向展翅飞翔,线条流畅,极富韵律,充满动感。考古学家猜测,中间旋转的火球代表着太阳,四只鸟代表一年四季,12道光环代表12个月或者一天之中的12个时辰。古蜀先民认为太阳具有使万物复苏的超自然力量,于是崇拜太阳。他们认为太阳的运动靠鸟的飞行完成,因此将鸟和太阳联系在一起。不止是金沙,整个古蜀都狂热地崇拜着太阳,三星堆祭祀坑出土了青铜神树、太阳形青铜器,古蜀国最后一个王朝国号开明,开明二字,意为“推开窗户见太阳”,本身就是一个与太阳密切相关的词汇。
值得一提的是,数字“十二”和“四”在古人眼中似乎具有着独特寓意,一年分“四季”,地有“四方”;一年有“十二个月”,动物有“十二生肖”。金沙古人把太阳神鸟与时间、自然规律联系起来,当其他民族还在过十八个月的古老太阳历时,金沙人已经认清一年四季与十二个月。
蛙形金箔 太阳神鸟的另一半
太阳神鸟出土后,考古学家猜想,薄薄的太阳神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或许只是一个组合图案的一部分。
在古代,太阳被认为是阳性,月亮则代表阴性,古人认为,阴阳调和才是万物之本。充满活力的太阳神鸟显然代表了阳性,然而什么才是对应着太阳神鸟阴性的象征呢?
2001年,在金沙遗址第一次抢救性挖掘中,考古学家前后共发现了8个类似青蛙的金箔,其中两个几乎完好无损。金箔成片状,从造型和特征看,应该是青蛙或蟾蜍。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月亮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传说代表阳性的蟾蜍与代表阴性的兔子在月亮中相斗,这才形成了月亮的阴晴圆缺。关于月亮的神话,最早载于《山海经》《楚辞》《淮南子》中,这些传说无一例外地把月亮与某种生命相互联系。屈原在《天问》中问:“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兔在腹?”意思是问月亮,你肚子里养个兔子干什么?《淮南子》中认为,“月中有蟾蜍”,又说嫦娥“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月色洁白和白兔相类;蟾蜍夜间活动与月亮活动规律相似,所以才有了古人这么多奇妙的想象。此前,考古学家在三星堆遗址发现过一件石蟾蜍。联想到蛙形金箔,似乎可以说明,中原地区月亮传说流传到了古蜀金沙,蟾蜍或青蛙正是象征着金沙人对月亮的崇拜。
在广西出土的一个铜鼓上,鼓面中心是十二芒的太阳纹,外圈是一圈美丽的翔鹭纹,最外围是四只立体的蟾蜍和两个骑士。考古学家相信,这个图案跟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和蛙形金箔不无联系,这也揭开了以太阳神鸟为中心的金沙遗址神秘拼图的谜底--太阳神鸟金箔位于中央,周围等距排列4只或更多蛙形金箔;它们镶嵌在某个器物上,更为重要的是,它们组成了金沙人心目中宇宙与自然的空间。
金沙遗址出土的金面具
金面具 蜀王杜宇的笑脸?
金面具高3.74厘米,宽4.92厘米,眉毛成弧形,耳朵外展,鼻梁直挺,嘴角还挂着盈盈笑意。金沙人用黄金铸造这样一个笑脸,说明此人地位非常尊贵,或许只有古蜀王才能享此殊荣。2000多年前,统治金沙的是蜀王杜宇,《华阳国志》记载,杜宇东征西战,开辟了一个疆域空前的大帝国,金沙人用黄金来追忆杜宇,也就不足为奇了。
金面具的出土令考古学家既兴奋又纳闷,世界上最着名的金面具,戴在古埃及法老图坦哈蒙脸上,此前中国商周时期的古遗址,从未发现过类似金面具。图坦哈蒙是古埃及十八王朝的第十二位法老,考古学家打开他的灵寝时,他两手交叉在胸前,脸上戴着威严的金面具,面具上镶嵌着蛇和鹰,在古埃及人眼中,鹰象征“太阳神”荷拉斯 ,神蛇“乌莱”则守护法老沉睡的灵魂。古蜀王拥有与埃及法老一样的金面具,可见蜀王的地位。或许,史前的金沙古国与域外文明本身就有着某些联系。不过,如果金面具塑造的真是古蜀王的脸,问题又来了,古埃及的金面具是真脸大小,遮住了图坦哈蒙萎缩的面庞,金沙金面具比起来仅仅是一个模型而已,这又是何故呢?
考古学家猜测,金面具的制作有两个可能,一是将面具制成后用生漆等黏合剂黏在青铜人头上;第二就是以一个青铜人头像做模具,将黄金锤打在青铜人头像的脸上。无论是哪种方式,似乎都应该有一个与之对应的青铜人头像存在,这也似乎说明,金沙遗址应该还有一些青铜雕像尚未出土。
一个反常的传统
古代皇帝赏赐有功之臣,动辄就是黄金百两,当时黄金比白银贵重得多,为何反而说古代没有用黄金的传统呢?确实如此,秦始皇废除六国货币,改以黄金和圆钱为货币;有唐一代,弃宗弄赞为了向唐王朝求婚,一次就进献了五千黄金作为聘礼,下足了血本;而古代两个土财主斗富,比的不是别的,就是家里金元宝有多少。
金沙卷云纹金喇叭形器
其实,黄金珍贵,这已是秦朝以后的事了,中国远古有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之分,并没有个黄金时代。远古时代的“金”,实际上指的是青铜。《史记》记载,秦始皇收缴六国兵器,铸成了十二“金人”,也就是十二个青铜人,如果是十二个黄金人的话,秦始皇该笑得合不拢嘴了吧。自新石器时代直到汉代,黄金地位远在青铜之下,甚至连玉器也比不上,西汉天子剑鞘以玉为饰,只有诸侯才用黄金。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黄金大量流通,为了与青铜区别开来,这才创出了一个新的名称“黄金”,而此前的黄金一直称为“ “。
如果你去过故宫博物馆或殷墟博物馆,难免会有这样的困惑:为何在强大的中原王朝,青铜器如此流行,却少见黄金制品?商周时期的国家重器几乎全是青铜铸就,比如”鼎“,中国有个成语叫”一言九鼎“,就因为鼎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又如”罍“”尊“,是商、周时期古人的酒器。商人虽然也用黄金,却多用作装饰品,西北游牧民族也有黄金,不过是用作饰品,诸如金耳环、金头饰等。如此说来,成都平原上的金沙人算个异类。
1986年,三星堆遗址除了出土近千件青铜器,尚有大量金器,包括金杖、金面具诸多精品,这个传统最终为金沙人继承下来。古蜀人创造了辉煌的青铜文明,他们在金器上的成就也令同时期的古人难望其项背,古蜀国的金杖、太阳神鸟、金冠带与金面具,令世人领略到了黄金的独特魅力。灿烂的黄金与庄重的青铜,成为金沙古国的国家颜色。(文 示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