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 设为首页 ] [ 加入收藏 ]

        下载bst365_365封号提现了没到账_365bet体育赌博

        2021年第12期
        所在位置:首页 > 专题 > 《天府广记》杂志 > 2021年第12期 > 详情
        名人 | 王叔岷 生于洛带的国学大师
        发布日期:2022-01-19 10:51:58 来源:成都市下载bst365_365封号提现了没到账_365bet体育赌博

        王叔岷,1914年生于成都东郊洛带镇,名邦浚、字叔岷、号慕庐。他以字行世,是华人学术圈广受推崇的历史语言学家、校雠大家。他1935年就读于四川大学中文系,1941年考入北京大学,师从傅斯年、汤用彤。

        这位有才性、善诗文、通古琴的国学大家,桃李满天下。校勘古书本是坐冷凳的寂寞之道,但王叔岷在此领域校勘古籍上百种,在校雠学领域的开创之功,在20世纪屈指可数。

        川大才子

        王叔岷家世居龙泉山西麓的洛带镇,父亲王耀卿,号槐斋,是晚清秀才,四川绅法班法政别科卒业,曾任懋功县委员、四川高等法院书记官长,后与人创办成都女子私立高等中学。当年洛带镇上的湖广会馆里,供奉夏禹王,会馆中石刻对联即是槐斋先生所作。对联书曰:“传子即传贤,天下为公,心同尧舜;治民先治水,山川永奠,泽及湖湘。”由此可见家学渊源。

        弹奏古琴,是王叔岷一生的雅趣

        1914年4月29日,王叔岷诞于洛带下街。他7岁入私塾,11岁入镇上高级小学,13岁随父至成都,父亲亲授古籍与陶渊明、李白、杜甫诸家诗。他喜读《庄子》《史记》《陶渊明集》,尤好《庄子》。父亲还重金购得明代古琴一张,请名师教授他。王叔岷14岁考入成都华阳中学,好读书,好运动,17岁入联合中学高中部(石室中学),填表格时在“将来志愿”一栏填了四个字:“不求闻达”,为训育主任、清末举人李瓞生赏识。他与同侪结为“梅花五子”,别号孤鹤,其一生孤傲之性始现端倪。清风明月之夜,王叔岷弹古琴、诵诗歌,写诗填词。幼年时,父亲曾重金购得明代连珠式古琴一张,请南北名师教他弹奏,这也成为王叔岷一生的雅趣。

        19岁时,王叔岷以第一名考进四川大学中文系,当时川大文学院、法学院在校本部皇城内,院内有学生宿舍,他住在留青苑,一人一间,很舒适。校长是学术界名流任鸿隽,朱光潜任文学院长,刘大杰任中文系主任。

        1937年,王叔岷与杨尚淑结婚,杨尚淑出身潼南县望族,为烈士杨闇公(杨尚述)、前国家主席杨尚昆的堂妹。婚礼由川大校长张真如证婚,朱光潜、林山腴等诸师长撰赠喜联。

        1939年5月14日王叔岷一家合影,当年7月,王叔岷毕业于四川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系

        王叔岷潜心经典,每期考试皆名列第一,颇负文名。他自认为文学根柢皆父亲所培植,是自己的第一位老师,不肯与川大教授亲近,1939年以川大中文系第一名毕业,但未能如愿留校任助教。他曾选修中研院史语所研究员、川大客座教授徐中舒所教《金石甲骨文》,甚得先生称许。徐先生鼓励王叔岷报考北大文科研究所,初审顺利通过,徐中舒堪称他人生中的第二位恩师。

        因战事延误笔试,王叔岷应邀任教位于长寿县的重庆联合高级中学,假期回成都应考,1940年9月他得到傅斯年的亲笔录取通知。北大文科研究所因抗战附入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40年12月迁宜宾李庄栗峰,傅斯年为所长,他也堪称王叔岷人生中的第三位恩师。

        李庄岁月

        王叔岷1941年秋整装离家赴李庄,他回忆第一次见傅斯年的情景:“我将写的诗文呈上,向他请教,他说说笑笑,学识之渊博,言谈之风趣,气度之高昂,我震惊而敬慕……既而傅先生问我:‘你将研究何书?’答云:‘《庄子》。’傅先生笑笑,就背诵《齐物论》最后‘昔者庄周梦为蝴蝶’章,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傅先生忽又严肃地说:‘研究《庄子》当从校勘训诂入手,才切实。’怎么研究空灵超脱的《庄子》,要从校勘训诂入手?我怀疑有这个必要吗?傅先生继续翻翻我写的诗,又说:‘要把才子气洗干净,三年之内不许发表文章。’我当时很不自在,又无可奈何,既然来到研究所,只得决心下苦工,从基础工夫研究《庄子》。”傅斯年发现王叔岷是可造之材,着意培养,用金条买了一部宋本《庄子》,专给王叔岷用,用完锁在保险柜里。在昆明的副导师汤用彤也以书信勉励他“痛下工夫”,他遂自校勘、训诂入手,博览广辑,渐入学术之门。1943年,王叔岷获硕士学位,留史语所任助理研究员;1944年8月完成20余万字的《庄子校释》。

        史语所有战时中国最好的文科图书馆,同来李庄的还有同济大学、中研院社会所、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和中国营造学社等,集中了傅斯年、李济、梁思成等大批一流学者。国家多难,大家在李庄静心做学问,都有一种使命感。当时四川点桐油灯,烟是黑的,伏案后鼻孔都被熏黑。史语所在李庄培养了20名研究生,后来大多成为我国人文社科学领域的重要人物,跟王叔岷较亲近的是马学良、周法高、刘念和、逯钦立、任继愈等。任继愈的主导师汤用彤是王叔岷的副导师,任的副导师贺麟又是金堂五凤溪人。当时,王叔岷每月领约80元生活补助,战时物价高涨,生活艰苦,很少肉食。夫人携小女儿来李庄同住,长子留在洛带老家由父母代养,平时夫人煮饭,王叔岷赤膊用大刀劈柴。某日过节,家家买肉,夫人将肉煮于锅中,交代他火小了便加柴。王叔岷正思索《庄子》,灶火小了便加柴,一加再加,夫人回来见肉全焦了,大发脾气。幸而马学良夫人笑着解围:“好兆头,要得糊,才有福。”

        校勘之乐

        1946年,王叔岷发表《庄子通论》于《学原》学报,深受学界好评,同时获得丰厚稿费。1948年冬,中研院史语所迁台,王叔岷与父母、长子骨肉分离。

        1948年,傅斯年出任台湾大学校长,王叔岷受聘台大中文系,授大一国文与校雠学,1951年开始教授《庄子》,旁及诸子百家,并引汉魏六朝唐宋各大家诗,一时轰动,慕名旁听者甚众。王叔岷勤于着述、教学,但不担任行政职务(唯有一次短暂例外),甚至拒绝参选院士,因此稍显“默默无闻”。从1963年开始,他在新加坡大学、新加坡南洋大学等校任客座教授,1980年短暂出任新加坡大学中文系主任并创办博士班。

        王叔岷乐于治学,他说校勘古书是一种小学问,可以帮助研究大学问;是一种支离破碎的小工作,可以帮助通大义、有系统的工作;是一种绣花针的工作,可以帮助大刀阔斧的工作;是枯燥无味的工作,却有一种无味之味。《庄子》《史记》《陶渊明集》是王叔岷年轻时最喜欢的三部书,从1965年起,他花了17年课余时间撰写300万字的《史记斠证》。王叔岷说,傅斯年先生邀聘在学术上有成就又热心的教师教大一国文,选定教《孟子》《史记》。“他为什么选定教这两部书?我想,傅先生高昂磅礴的气魄,跟孟子的浩然之气很相近,傅先生学问的渊博、见解的特出、文笔的雄奇,跟司马迁很相近。”“那时我教《史记》,参考好些直接间接的资料,经常有新发现……”

        傅斯年曾说:“如果想以一人之力成《史记》之考证,是办不到的。”而王叔岷整理《史记》,旁搜博采,问题越写越多,每天教书、指导、应付琐事之暇,便伏案撰写,不知厌倦。17年斠证《史记》,有时兴高采烈——“解决前人不能解决或根本未注意到而又很重要的问题,比庖丁解牛后那种踌躇满志还要得意。”有时则“忍气吞声”——想了很久都不能解决的问题,要放弃又舍不得,要清理又没头绪,真有“剪不断,理还乱”之苦。

        叶落归根

        1981年,王叔岷自新加坡大学退休,同年9月回台大中文研究所任教,1984年自史语所退休,在中研院史语所《集刊》发表论文近百篇。王叔岷体悟庄子最久最深,所得也最多最全,后来研究庄子的学者都不能回避《庄子校诠》,他被学界称作20世纪在《庄子》字意训诂方面最权威的学者。

        王叔岷治学之余不废吟咏,其诗发乎深情,各体兼擅,尤精五古。有诗集《四余斋诗草》《南园杂咏》等多种行世。他雍容儒雅,待人温厚,视学生如子女,教学不拘泥旧说,常有新解。改作文时,顶批、旁批、总评,总是满满的。学生非常喜欢他,师生间无话不说,甚于家人,凡经教诲者都终身感念。

        王叔岷撰写《庄子校诠》期间胃疾复发,弟子们争先恐后轮班至医院陪侍,其中不乏岛内外知名学者。王叔岷回台大后,身边无人相伴,台大中文系上过他课的同仁相约,每星期三课后中午陪王叔岷午餐,大伙轮流做东,已退休的老学生也闻风而动,全体加入,维持了20多年,在学界引为佳话,王叔岷之受敬爱于此可见一斑。

        王叔岷与妻子杨尚淑一生恩爱,不论求学,或往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讲学,胥相伴随,未尝须臾离。1977年杨尚淑不幸因肺癌病逝,友朋或劝先生续弦,他却不为所动。其弟子林耀椿所撰《怀念王叔岷先生》中记录了恩师的一句话:“人一生只能结一次婚,债完了就不要再负债了”,其挚情如此。

        1992年6月26日,王叔岷在女儿王国璎陪伴下到北京,与老友任继愈等相聚,6月30日回到成都洛带。他看到早年父亲所作的石刻对联宛然,十分激动,又去洛带镇下街,站在自己曾住过的老房子门口,老泪纵横。

        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王叔岷与任继愈、季羡林等一起受到校方的隆重礼遇。2001年,王叔岷在台北做了胰腺手术,他在病床上告诉女儿王国璎:“我要回家乡四川。”2006年后长住龙泉驿。回乡居住,窗前杨柳成荫,时有杜鹃鸟穿梭飞鸣,王叔岷欣然说,这是故乡的呼喊。孙儿说,他平时喜欢看电视播出的戏剧,一般都在看书,不多言,更不外出。

        2007年北京中华书局陆续出版《王叔岷着作集》共19种30册。2008年8月21日,王叔岷于睡梦中安然仙逝,享寿95岁,安葬于洛带镇外的燃灯寺公墓。

        “王叔岷教授追思会筹备委员会”所撰《王叔岷先生行述》写道:“先生一生不慕名利,与世无争,偏爱老庄自然之道,长保恬静自得之性,后虽年届耄耋,而视未茫,发未苍,齿牙未尝动摇,门人咸引为美谈。先生之学术,兼及四部,着述丰宏,而皆渊博精深,成一家言;古籍之斠雠笺证,尤为当世推重。七十年来,遍校先秦两汉魏晋群籍,撰有专书近30种,论文200余篇。其中《庄子校释》《斠雠学》《史记斠证》《刘子集证》《世说新语补正》……皆以斠雠学方法董理古籍之传世名作。《史记斠证》《庄子校诠》《陶渊明诗笺证稿》《左传考校》等,更融校勘、训释、义理为一体,开启‘由实入虚’的治学途径……先生学博思深,晚尤圆融通达,渊冲醇粹,其引导沾溉之功,可谓大矣。”2014年在“王叔岷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上,诸学者共同认定先生为“中国当代学界学术的大家、学人的楷模”。

        先生曾赋古体诗《平生》一首:

        本真淳以应变幻,由笃实而达空灵,

        平生为人与治学,二语已成座右铭。

        万物万化化未已,松柏冬夏常青青,

        良辰美景勿虚掷,亦喜吟咏播温馨。

        花烂熳,春满庭,

        春光焉肯暂时停,莫教春尽叹飘零。

        这既是先生对自己一生的概括,也是对晚辈后学的勉励。(文 | 图 胡开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