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战火直逼长安,曾经年轻有为的玄宗此时早已年迈昏聩,面对叛军,他选择了避难成都。公元881年,年少的唐僖宗选择了和他高祖同样的避难地——成都。为何面对中原的战争与叛乱,两代唐皇都选择避难成都?在这里,两位唐皇又度过了怎样的时光?
唐玄宗曾在大慈寺居住了一年多时间,成为他在成都最深刻的印记
成都为何成为避难地?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短短不到一年,唐军就丢城失地,安禄山的军队进攻潼关,兵锋直指京师长安,京畿附近的河东、华阴、上洛等郡官吏弃城而逃。长安城内人心惶惶,士民惊恐奔走。逃难的人群混乱不堪,街巷一片狼藉。唐宫之中,玄宗皇帝、宰辅杨国忠等也是坐立不安,派去镇守潼关的将领并未把平安的消息传回,恐怕已是凶多吉少,长安危在旦夕。于是杨国忠献计,劝唐玄宗幸蜀。
在出走之前,唐玄宗上了勤政楼,许下诺言:朕要亲征。还煞有介事地任命了留守京城的官员,试图安稳人心。但就在当天夜晚,暗中命令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调动御林军,装好车马,做好了出逃的准备。第二天,天刚亮,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姐妹、皇子、皇孙、公主、皇妃以及宰相杨国忠等官员、亲近宦官、宫人,悄悄溜出了延秋门,仓惶向着南方的成都逃跑避难。
历史往往惊人地相似。公元874年,唐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公元880年12月,黄巢起义军占领东都洛阳后,开始向潼关进攻,守关将领望风而逃,长安沦陷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了。此时,朝廷掌握军政大权的是神策军中尉、被僖宗皇帝称为“阿父”的宦官田令孜。田令孜眼看长安不保,便挟持十九岁的僖宗皇帝,带着皇子、嫔妃以及御林军数百骑,以出幸山南为名,神不知鬼不觉地溜出京城,重演了当年唐玄宗仓惶出逃的一幕。
两代唐皇为何在面临灭顶之灾时,都会不约而同地选择到成都避难?究其原因,其实可以从军事、政治和经济三个方面来解释。
从军事来看,无论是安史之乱还是黄巢起义,进攻唐朝都城长安的路线,都是从东、北两线进军。这样一来就堵死了唐皇向着中原或者江南避难的道路,只能选择向西或者向南避难。相比南边,西部的凉州、陇西明显不如南方的蜀中安稳,因此向南几乎成了摆在唐玄宗和唐僖宗面前唯一的选择。事实上唐代的另一位皇帝唐德宗李适也因为削藩失败,引发了“泾原之变”,被赶出了都城长安,他的避难方向也是向南先到了汉中,甚至曾一度想进入成都,但最终因为大臣反对而作罢。
从政治来看,巴蜀作为唐代的大后方,一直相对安定,而且其最高军事民政长官,大多是服从中央管辖的,如杨国忠作为出身蜀地的官员,在四川广布亲信,将其看做是自己的嫡系势力范围,入蜀避难也是杨国忠所倡导和主持的。此外,唐僖宗时的田令孜作为权倾朝野的权宦,他的哥哥陈敬瑄曾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因此田令孜也将四川看做是自家的“后花园”,力主唐僖宗入蜀避难。
在经济上,唐代的成都位于五都之一,更有着“扬一益二”的美誉,天府之国物产丰富,民间安定富庶,是全国最有名的大都市,相比去凉州陇西经历大漠风沙,唐代皇帝自然更青睐于到条件优渥的成都了。
唐玄宗低调的成都生活
唐玄宗的入蜀之路可谓颠沛流离、伤心欲绝,途中先是经历了马嵬驿之变,心爱的杨贵妃被迫自尽,宠信的杨国忠被乱刀砍死。接下来到了扶风时,禁军更是出现了哗变的迹象,唐玄宗不得不拿出珍贵的宫中宝物分发下去,才稳定了人心。经过数个月的奔波,终于在天宝十五年十月底抵达成都,这时随行的官员、护驾的士兵仅余1300人,宫女24人。
从到达的那天起,直到离开,唐玄宗共计在成都生活了一年多。
唐玄宗在成都的故事,多为一些民间传说和野史札记的只言片语。据说唐玄宗避难成都期间,有一次在街上闲逛,远远看见一群衣衫褴褛的人围在一起,闹哄哄的,便好奇地走了过去,到了近处一看,原来是一个布衣僧人正在布施粥饭,口中还念念有词,唐玄宗问他念的什么?这位僧人说他是大慈寺的和尚,正在为百姓和国家祈福。玄宗大为感动,乃为僧人敕书“大圣慈寺”匾额,并下令赐大慈寺良田一千亩,从此大慈寺的规模更为宏大。
成都北门外有一座号称川西第一重镇的天回镇。据说天回镇的来历也同唐玄宗有关,说是他在蜀期间,闲来无事,有一次来到了此镇,肚子饿了,正好见路边有一小饭馆,就走了进去,谁知别的菜没有,只有豆腐,只好将就。于是点了一碗豆腐大快朵颐,吃完豆腐,正在回味那奇妙的滋味时,忽听收复长安的捷报传来,于是就此打道还都。后人便把天子回去的这个镇子取名天回镇。
真正说起来,唐玄宗在成都避难期间的活动,不仅正史少有记载,就是民间传说也少得可怜。也许是杨贵妃冤死马嵬驿,给他的打击太大,从此心如枯槁,也就少有值得一提的行动了。有这样一个传说或许能说明他那时的心情:一天,阳光灿烂,是一个难得的好天气,唐玄宗心情还不错,便登上蜀都府衙的雕楼,并让跟随在身边的一个女伶唱上一曲,女伶就唱了一首《汾阴行》,当唱到“千龄人事一朝空,四海为家此路穷,豪雄意气今何在,坛场宫馆尽蒿蓬。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歌未尽,曲未终,李隆基已是泪流满面。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在成都的玄宗已是太上皇的身份,不再打理军国大事,史官们也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关他的活动就懒得一提了。
公元757年9月,郭子仪收复两京。10月,肃宗遣中使啖廷瑶入蜀奉迎。于是,唐玄宗离开成都,次年初回到长安。继位的肃宗李亨备法驾迎于望贤宫,父子见面,抱头痛哭,演出了一幕悲欢离合的情景剧。唐玄宗回到长安后不久,肃宗就对随从玄宗入蜀的大臣加官进爵,并给蜀郡冠以“南京”的称号。
两代唐皇避难成都时路过的梓潼七曲山大庙建筑群 邓崇刚 摄
唐僖宗始知愁滋味
相比唐玄宗,唐僖宗避难成都时仅有19岁,当他懵懵懂懂被权宦田令孜忽悠着偷偷逃离长安时,文武百官们大都还蒙在鼓里,所以随行者甚少。就在僖宗奔逃的当晚,黄巢的部队就进入了长安。来不及逃离的当朝宰相卢瑑、崔沆,仆射于琮,金吾大将军张直方等朝廷大员均被起义军处死。
僖宗逃命的路还是玄宗走过的那条入蜀的故道,虽然相距已是百年,但仓惶之状却如出一辙。唐玄宗当年万万也不会料到,他的后代子孙竟然踏着自己的足迹接踵而至,走向了同样一个目标,历史竟如此精准地轮回了一次!
唐僖宗在成都最深刻的烙印则是将玄中观改名为青羊宫,时至今日这里仍然是成都的地标性建筑
还好,僖宗毕竟是年轻人,不似当年的玄宗皇帝那样老迈,这一路逃难,也非一百多年前那般,发生那么多跌宕起伏又揪人心肺的故事。仅有宋代人陶谷《清异录》的一则:在出逃的路上,没有吃的,宫女就用宫中带出的一点面粉,用村里人送的一壶酒和面,做好了拿给僖宗吃。僖宗哪里吃得下,嫔嫱哭着说这是消灾的饼,僖宗这才勉强吃了半块。
一路无事。进入蜀境后,西川节度使陈敬瑄、东川节度使杨师立分别在鹿头关(今罗江县境内)、绵州(今绵阳)迎驾。僖宗一行顺利到达成都。稍后,追随而来的臣子们也陆续赶到。听说皇帝到了成都,各地官府及各族首领的贡献络绎不绝,成都俨然成了另一个长安。
唐僖宗在成都住了四年之久,其中部分时光是在青羊宫的道观内度过的
到了成都后,唐僖宗发现这座城市和长安相比并无太多差异,充足的物质条件,不仅能满足僖宗对官兵们的犒赏,更能给军队以强大的支援。同时,也给予了僖宗以极大的信心。在蜀期间,僖宗念念不忘收复长安,“每北望山河”,“未尝不当寝震惊,临食吁嗟。”寝不安眠,食不甘味,小小年纪便担上了千钧重担。他在成都发号施令,组织军队,成都成了他的临时指挥部和根据地。
僖宗在成都,住了四年之久。有关僖宗在蜀的情况,《唐书》主要记录了他的政治活动,其他的活动则少有记载。民间传说亦不多,只有一些零星的说法,且大多和道教有关。如青羊宫原名玄中观,唐僖宗避难成都期间,曾居住于该观内。僖宗回京以后,下诏将玄中观改名为青羊宫,并赏赐库钱两百万,道士们利用这笔钱,对道观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又唐僖宗在成都时,曾封青城山为希夷公,并亲自起草祭文,还命青城山修灵宝道场周天大醮。
还有一则与当年唐玄宗的行动相呼应。说是玄宗路过梓潼七曲山大庙住宿时,当晚梦到一书生相告,安史之乱已平,并说玄宗不久将当太上皇。后来果真如此,于是玄宗大喜,回程再到七曲山时,见庙内塑像(张亚子)正如梦中儒生,即封张亚子为“左丞相”。当僖宗也行至七曲山时,还没有忘记当年玄宗曾在这里做过的那个梦,效法玄宗,亲祀梓潼神,追封张亚子为济顺王,并解佩剑以赠。张亚子因唐两代帝王的封赐,因而声名远播,逐渐由地方神成为天下通祀的大神,现七曲山尚有唐玄宗“应梦仙台”遗迹。
公元884年6月,缺衣少粮的黄巢起义军撤离长安,由于宫室被焚毁,僖宗并未立即返京。过了一段时间,文武大臣们纷纷请求僖宗回朝,僖宗这才从成都出发,踏上了回京之路。此时,山河依在,只是面目已非,所谓“朝廷号令所在,惟河西、山南、剑南、岭南数十州而已。”唐王朝已经到了退出历史舞台的边缘。(文 笙笛 | 图 冉玉杰 甘霖 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