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古蜀国开明王朝为避水患迁都成都至今,两千多年来,成都城名未变、城址未易。而迄今为止成都老城区“两江环抱”的城市格局,便是1100年前,由当时的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骈奠定的。
在唐代,高骈不仅是一位知名度极高的武将,还是一位文采卓着的诗人,他数度开幕,招揽文士,得人之盛,一时无二。高骈镇守西川三年多时间,在蜀中留下无数轰轰烈烈的事迹。
高骈 像
落雕侍御有奇藻
中晚唐时期,剑南西川被誉为“宰相回翔之地”,剑南节度使多是文官。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此刻的成都尚在兵凶战危的困局中,在此背景下,出生于军将世家的高骈接任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此时,高骈54岁。
高骈(821-887年),字千里,幽州(今北京西南)人,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孙。有意思的是,70年前,其祖高崇文奉命入蜀,讨伐叛乱的西川节度副使刘辟,拜西川节度使。高骈生得朗秀挺拔,既好文学,又颇习武事,弓马娴熟。他早年在长武城都知兵马使朱叔明手下担任司马一职,授侍御史,一次与同僚外出打猎,见天上有两只雕飞来,心有所感,于是默祷:“若他日我能显贵,老天爷就让我射中这对大雕吧。”祝罢,只听一声刚劲的弓弦声响,空中扑棱棱地翻落下了一对大雕。众人知他臂力过人,但一箭贯穿两只雕,却也是奇事,于是唤他“落雕侍御”。后来高骈屡建奇功,先是率万余禁兵击走党项羌人,复又痛击南诏,收复交趾,朝廷不断嘉赏,一路加官进爵,果然显贵亨达。
早年军旅生涯,高骈作了不少边塞诗,如《边方春兴》:“草色青青柳色浓,玉壶倾酒满金钟。笙歌嘹亮随风去,知尽关山第几重?”清新畅达,雄健旷放,颇有盛唐边塞诗的风致。《塞上曲二首》其二:“陇上征夫陇下魂,死生同恨汉将军。不知万里沙场苦,空举平安火入云。”高骈能够理解征夫之苦,或许这正是他早年有所成就的原因。
今人谈晚唐诗,均以为多清寒衰瑟之气,而高骈则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异数。他的诗,既不同于唐末的清冷衰颓,也全无中唐诸人之官味与繁复。《太平广记》卷二〇〇引谢蟠《杂说》:“唐高骈幼好为诗,雅有奇藻,属情赋咏,横绝常流,时秉笔者多不及之。故李氏之季,言勋臣有文者,骈其首焉。”这是很高的评价。
高骈筑罗城,改道郫江,奠定了成都这一千年的城市格局
邛峡关东蛮尘绝
高骈在赴任成都的途中,收到前线密集的战报,南诏军队正在猖狂劫掠西川各大县城。成都周边民众听闻南诏兵将至,惊恐地竞相入城,或投奔他处。唐僖宗颁下诏书,令高骈前往西川应敌。南诏军围城月余,攻克不下,转到四周劫掠。
翻越秦岭入蜀,高骈频频回望京城,不免伤感,写下《入蜀》诗:“万水千山音信希,空劳魂梦到京畿。漫天岭上频回首,不见虞封泪满衣。”
到了剑阁,高骈升帐议事,连下三道命令--第一道,先派遣使者,骑快马到成都打开诸城门。左右参谋听得心惊,进言说:“蛮寇近而相公尚远,万一蛮寇主力转攻成都,出现意外,如何是好?”高骈回答:“我在交趾大破南诏蛮军二十万众,蛮军听说我高骈来了,逃窜都来不及,如何敢在这时侵犯成都?目前春季气候转暖,数十万军民拥挤在城中,虽生死共处,但污秽郁积,恐怕发生疾疫。所以开城门切不可缓!”
第二道命令是遣几位都头各带牙兵若干,以锦帛为旗帜,上书高骈军号,几路人马,大张旗鼓,向成都进发。第三道命令是在剑阁城广邀道士,做一场罗天大醮,多画符咒,张贴在前往成都的各处邮亭上。
作为主帅,深知“兵不厌诈”,高骈越来越乐意示人以高深莫测的感觉。使者赶到成都,打开诸城门,任由士民出城,使他们各自恢复日常产业,守城军人也都下城解去兵甲,紧张情绪一下子放松了。
南诏军队听闻高骈大军到来,不敢恋战,席卷一通后,引兵归国。十余日后,成都地区渐渐安宁,高骈率队到达这天,城中彩楼高耸,旌旗招展,鼓角齐鸣。高骈骑在高头大马上,一众府州县各级官吏在城门两旁恭恭敬敬地施礼,威仪极盛。
到达成都的第二天,高骈即调发步兵和骑兵五千人,追击南诏军队,南诏一溃千里,退回大渡河南侧。
冯任修、张世雍(明)等纂《新修成都府志》载“府治三衢九陌宫室图”,是现存最早的成都地图。
又筑罗城变锦城
乾符三年(876年),高骈虑及成都的城垣自秦张仪筑成都城以来,1200年间没有很大的变化。张仪筑城,与秦都咸阳同制,城垣周长12里、高7丈,城内有城墙把城垣分东西两部分,东为大城,又称龟城,是官署及居民区,西为少城,是商业区。至隋朝,蜀王杨秀在少城西南两方扩建,将原少城包围在内,成为子城。秦、隋筑城,都靠夯土。南诏入侵成都时,城中挤满数十万避难的民众,人均所占,不过一席之地,下雨天只好戴斗笠和木盆以避雨淋。城中又缺乏饮水,只好取摩诃池泥汁,待沉淀见清后饮用。这都是因为城市太小,城内缺乏河流和湖泊,甚至城外连护城河也没有,导致居民饮用水源无法在战时得到保障。高骈认为,幸得南诏没有投石车等攻城器具,不然破城也非难事。为保长远,必须重筑城垣。
十余年前南诏入寇安南,高骈收复交趾、任静海军节度使时,在安南修筑大罗城,筑房屋四十余万间。安南,即今越南首都河内。高骈修筑大罗城,奠定了河内城市格局的基础。所以高骈有修筑罗城的经验。但此时外有南诏骚扰,内要钱财人力,筑城不易。张仪筑城,规模不大,又是土筑,尚且耗费九年。高骈的擘画中,前代夯土,今要砌砖;前代有城无池,今要挖护城河;前代耗时九年,今要四月完工。
于是他做了周密的部署。需要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他命令一小支军队南下,声言高相公要巡视边境,直传到大渡河南岸南诏人耳朵里,做出秣马厉兵的架势,南诏人见状,惶恐不安。于是直到罗城筑完,边防哨所没有出现一点警报。
时有高僧景仙和尚,精通堪舆术,高骈请他勘测地形,进行罗城规划,涉及筑罗城、改郫江、挖护城河诸多工程。
这年八月,正式开始筑罗城。工程浩大,钱财从哪里来呢?高骈是西川节度使,同时担任成都尹,他将成都府所辖县的县吏召来,让他们将各县的赋税尽行上交,受贿超过百钱以上者统统处死。
罗城周围二十五里,人力如何安排?高骈让成都府所辖八州十县每次安排十万民夫,各县民夫每十天就可轮换。所以赴役民夫认为派役均平,都乐于接受,不用皮鞭督役而工效卓着。另外还有兵丁、犯人等人力。他将施工的城墙分为五千堵,每堵安排若干民夫,工作有条不紊。
用砖包砌城墙,所需砖块量大,如何制成呢?成都土质疏松,可以就地取材,在环城十里内取土,将土制成砖块,罗城东北部取土挖出的壕沟,又可作护城河。高骈申令不准破坏田地,造成坑洼而损害农家耕种。由于包砌城垣需要巨量的砖石,一时来不及全部烧制,高骈下令开掘成都城郊20里范围内的古墓,取出砖石作为修城之用,致使成都郊区自秦汉以来的古墓几乎一扫而空。罗城西北角急需用砖,高骈下令将附近的佛教宝刹净众寺的塔砖拆来用上。
十旬之中,罗城屹若山峙,瓮城、马面,一应齐全。罗城周长二十五里,城高二丈六尺,城基宽两丈六尺,顶宽一丈有余,其上建楼橹廊庑,共五千六百另八间,鳞次栉比,墙体用桐油、石灰等涂料补缝和涂染,既牢固,又壮观。从八月初九开始筑城,到十一月十五日工程完毕,工期实有九十六日,服役者九百六十万工,费钱一百五十万贯,用砖一千五百五十万块。出于军队驻防的需要,高骈另在城西修筑了一座羊马城。
此外,高骈还筑长堤二十六里,引江以为堑,凿地以成濠。在罗城西北角,筑縻枣堰堤,使郫江改道,沿罗城北缘折向东流,在城东北又折向南流,最后在罗城的东南隅与检江汇合。这样郫江就成为成都北面和东面的护城河。他又在罗城西面原有小溪的基础上开挖西濠,从此让成都城墙外有了完整的护城河。随后高骈再引河水入解玉溪和金水河进入城区,为城内的百姓提供充足的饮用生活水源。郫江改道,让成都由秦城郫江、流江二江并流变成二江抱城的格局。今抱城之二江,即府南河也。远的不表,单说随后而来的僖宗奔蜀、王建孟知祥据蜀,皆是享用高骈留下的厚泽。
高骈将罗城命名为“太玄城”,习惯称为“罗城”,罗者,包罗也,新筑罗城将秦城、隋城包罗在内。他自矜功高,特向朝廷上表详述筑城之事,并呈上罗城图。朝廷下诏嘉奖,称高骈“利及后人,智高前古”,其治蜀之功在张仪、诸葛亮之上。
江山供尽好诗题
罗城筑成,西川民众官吏无不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当时西川节度使幕僚顾云,特作《筑城篇》以纪其事,诗中有云:“西川父老贺子孙,从兹始是中华人。”
几年后,一位来自朝鲜半岛新罗国的年轻人,名叫崔致远的,进入高骈幕府,作《记德诗》三十首特表高骈功绩,其《平蛮》诗云:“又筑罗城变锦城,蛮兵永灭功不灭。”其《筑城》诗云:“一心能感众心齐,铁瓮高吞剑阁低。多上散花楼上望,江山供尽好诗题。”
筑城以后,外无敌寇,内少案牍,高骈乐得清闲,时常出府衙闲游,偶发诗情,作《锦城写望》,诗云:“蜀江波影碧悠悠,四望烟花匝郡楼。不会人家多少锦,春来尽挂树梢头。”
高骈的幕府人才济济,有裴铏、胡曾等名士。裴铏以文学名世,着《传奇》三卷,后世“唐传奇”即以此为名,《昆仑奴》《聂隐娘》皆出自其书。
游览摩诃池的风气大约在中晚唐很盛行,西川节度使往往把游玩、避暑、宴饮乃至送别等活动都安排在这里,高骈曾作七绝《残春遣兴》,写得风流俊逸:“画舸轻桡柳色新,摩诃池上醉青春。不辞不为青春醉,只恐莺花也怪人。”
这种闲情逸致并不长久,因为高骈加强城防,让朝廷起了疑心。当时,剑南三川是少数为朝廷所能够直接控制的藩镇,西川又是首屈一指的雄藩大府。朝廷绝不愿意看到被倚为国之干城的高骈坐大,更不愿意看到天府之地被人据为己有。实际上,从政以来高骈两年一调,三年一迁,纵有割据称雄之心,奈何根基浅薄。他作《风筝》诗:“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移将别调中。”借风筝,别有寄意,颇有一种身不由己的无奈。
高骈在任三年内,蜀地较为安定。乾符五年(878年),他调任荆南节度使、镇海军节度使等职。最后两三年,高骈拥有东南重镇,却更加沉迷于仙事,最终被叛将毕师铎、秦彦囚禁数月后杀害。
唐末史官对高骈多持否定态度,《旧唐书》传说他在扬州“大阅军师,欲兼并两浙,为孙策三分之计”。
高骈死于非命,宋以来未见其完整诗文的结集,今可见其诗约五六十首,尤以绝句存留较多。高骈的绝句确实足以名家,如《山亭夏日》:“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又如《池上送春》:“持竿闲坐思沉吟,钓得江鳞出碧浔。回首看花花欲尽,可怜寥落送春心。”细腻唯美,就算放在文人诗里也不逊色。(文 杜均 | 图 向以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