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2021年第5期
        所在位置:首页 > 专题 > 《天府广记》杂志 > 2021年第5期 > 详情
        寻秘 | 蜀侯三立三杀 成都屡筑成城
        发布日期:2021-08-18 10:35:25 来源:成都市下载bst365_365封号提现了没到账_365bet体育赌博

        传说神龟指引张仪筑城

        公元前316年无疑是成都平原上古蜀国王公贵族们灾难的开始。秦人灭蜀,末代蜀王及太子都死在了秦人的刀剑之下。秦王先后册封了三位蜀侯,作为自己在蜀地的傀儡,然而,仅仅数十年内,三位蜀侯便陆续因为或有或无的谋反罪名被杀。秦将张仪在成都筑城,屡筑屡崩,据传还是在神龟的指点下才修筑而成。秦王对蜀侯的无情诛杀与成都城的修筑,是秦人治蜀的两件大事,蜀地由此变脸。

        灭蜀之战 统一前奏

        如果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发生在公元前316年的两场战争算不上什么大事。此时,诸如秦、楚等诸侯国实际已从周王朝独立出来,并处于相互威胁之中,它们都希冀在竞争中生存下来。

        这一年,渭水一带的秦惠文王正力图统一中国,完成祖先未竟的事业。数年前,谋士司马错献上一计:蜀国偏安成都平原,经常犯上作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另一位谋士张仪则提出,周室衰微,秦应挥师东征,歼灭徒有虚名的周王,蜀国只是西南小国,劳师袭远,并不能起到震慑诸侯的效用。

        孰是孰非,有待秦惠文王定夺。秦王最终采用司马错之计,于公元前316年西征定蜀。以我们现在的眼光看来,司马错之计,大大促进了秦国的统一步伐。成都平原沃野千里,蜀人的粮仓与秦人的军队结合,成为了日后秦人统一中国最重要的利器。由此看来,灭蜀之战虽不是秦人统一道路上的决定性战役,却强烈刺激了秦人的统一步伐。为让蜀国更高效地为战争服务,灭蜀当年,秦人即对蜀国开始了一系列改造。首当其冲的,便是挑选一个合适的傀儡。而几乎与此同时,欧洲大陆上的希腊城邦已逐渐为邻国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所征服,一支马其顿的先头部队甚至已经抵达亚洲。马其顿和秦同样通过变法成为了强大的军事王国,它们还有着相同的统一野心。

        不甘傀儡 第一次造反

        究竟立谁为傀儡,令秦惠文王大伤脑筋。葭萌之战中,负隅顽抗的末代蜀王与蜀太子都成了秦军的刀下鬼。倘若末代蜀王放弃抵抗,北面事秦,仍可偏安一隅,他却悲壮地用战死扞卫了古蜀国最后的尊严。秦惠文王只得挑选蜀国王公贵族充当蜀侯。首先被选中的叫通国,《史记》《战国策》记载,秦惠文王“贬蜀王更号为侯”,册封通国为蜀侯,并派陈壮为相。秦王此举无非是想给蜀人表个姿态:蜀国虽灭,蜀侯还是蜀人来当,并不会有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陈壮其实才是秦在蜀国的最高长官。

        岂料陈壮监守自盗,公元前311年,通国和陈壮合谋叛秦,勾结的丹、犁两支部落造反。此时秦惠文王已死,秦武王刚刚登基,秦国国内动荡不安,并无暇西顾。眼见秦人模棱两可的态度,通国不免有点飘飘然,做起了蜀王的美梦。陈壮抢先下手,诛杀通国,自己当起了土皇帝。

        蜀国是到手了,毕竟是抢来的,名不正言不顺。陈壮派人觐见秦武王,想趁秦国王位交替之机混水摸鱼,向秦武王讨个封号。陈壮本是秦臣,秦武王若应允,无异于承认蜀国又成了一个独立王国;如若不允,只有挥师讨伐,陈壮便又会以秦国要消灭蜀人为招牌鼓动蜀人为其卖命。内忧外患下,秦武王却既不应允,也不讨伐,一副束之高阁的态度。这样一来,蜀国内部反而炸了窝。通国旧臣本来就对陈壮不满,见秦国迟迟不册封陈壮,认为秦武王并不支持陈壮,于是暗中联络驱逐陈壮。那些追随陈壮的人看到蜀人暗中联络,害怕遭秦人、蜀人夹攻,渐渐也有了异心。蜀国上下草木皆兵,陈壮也成了孤家寡人。秦武王见火候到了,派大将甘茂、张仪、司马错伐蜀,陈壮被诛杀,蜀国平叛。

        二代蜀侯 无辜冤死?

        公元前308年,秦武王即位三年后,又挑选恽作为他在蜀的代言人。恽的真实身份,在历史上是一个未解之谜。常璩在《华阳国志》中说,“(秦武王)封子恽为蜀侯”,这便给了后人一个误导:恽是秦武王之子,被分封至蜀。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秦本纪》中写道:“武王取魏女为后,无子。”因秦武王无后,他同父异母的弟弟秦昭襄王才得以继承王位。秦武王的王位都无子继承,又哪来一个儿子到蜀地做侯呢?蒙文通、任乃强等学者据此认为,恽是蜀侯通国之子,继承了父亲的王位。同样的证据还体现在蜀侯的命运上,秦武王并不吝惜对他痛下杀手。

        恽接过亡父衣钵,成为蜀国第二代蜀侯。父亲的教训摆在眼前:要不老老实实做秦王的傀儡,要不就振臂一挥,与秦人顽抗到底。总之,再不能像祖先一样割据一隅、威风八面了。他必须对秦王毕恭毕敬,遵从旨意,不敢造次,像落叶一样寻不着自己的方向。

        蜀侯恽心有不甘,决意谋反。秦昭襄王六年(公元前301年),恽联合蜀国文武官员叛秦自立,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之为“蜀反”。这次叛乱的详细经过,我们已无法通过史书得知,然而恽的叛乱显然没能给他带来王位及蜀国的独立。秦昭襄王第三次派遣司马错伐蜀,蜀军战败,恽也死于乱军之中。和父亲一样,恽为了追寻祖先的王国梦,不惜与强大的秦国顽抗,但他即使付出了性命,也无法延缓这个陈旧的王国走向没落。

        蜀侯恽之死,在常璩的《华阳国志》中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常璩说,一次祭拜山川,恽为了讨好秦昭襄王,便将祭祀用的酒食进献给秦王。恽有个后母偷偷在酒食中下毒。秦王刚要品尝,后母云:“馈从二千里来,当试之。”秦王将酒食赐予大臣,大臣食之即毙。秦王大怒,令司马错携宝剑至蜀。恽夫妇百口难辩,双双自杀,同时被害的还有郎中今婴等27人。

        几年后,秦昭襄王听说恽当年无辜冤死,便下令将其尸骨迁葬于成都城中。结果当月成都便遭大旱,三个月后又转为洪灾,恽的葬车行至成都北门时,忽然陷入泥土之中,不得通行。蜀人本来就对恽之死心存芥蒂,纷纷奔走相告,说恽被秦王冤杀,无故惨死,如今种种怪异,乃是上天为其鸣冤。蜀人于是将成都北门改称为咸阳门,为恽立祠堂。传说此祠极为灵验,求风祈雨,屡求屡应。

        秦昭襄王七年(公元前300年),秦国再一次册封恽的儿子绾为蜀侯。15年后,秦昭襄王怀疑绾要造反,抢先一步,将其诛杀。绾是否要谋反,史书上并无记载,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却是历史通病。而联系当时形势看,蜀守张若数月前离开蜀国率兵伐楚,蜀侯绾可能企图利用张若率兵东下、秦军力量薄弱的时机叛变。不过,反叛苗头很快被秦王察觉,秦人快刀斩乱麻,结果了绾的性命。至此,秦王对蜀失去了全部耐心,不再设立蜀侯,改设蜀郡。存在数千年之久的古蜀国最终停留在了历史深处,“郡”生硬地成为了蜀地新的代名词。

        冤死蜀侯移棺城内

        张仪筑成都城

        与秦王“三立三杀”政策同时展开的是成都城的修筑工程。成都虽是开明国都,却一直没有高大的城墙,修筑城墙成了当务之急。

        公元前310年,秦王令张仪、张若筑成都城。修筑伊始,张仪就遇到了麻烦。城墙无论在哪里修筑,刚一筑成,随即崩塌,反复几次,仍旧如此。说来奇怪,一只大龟此时从江中浮出,爬至城东南方向忽然一命呜呼。在巫师的授意下,张仪令工匠沿大龟爬行的痕迹砌墙,果然一筑而就。大龟爬行的痕迹弯弯曲曲,不方不圆,据之筑成的成都城墙便也南北不正,曲折如乌龟一样。因为此等渊源,成都也被称为龟化城。

        与此同时,张仪令人筑郫城(今郫县)和临邛城(今邛崃),三城呈“品”字形分布,互为犄角,构成了一个严密的防御体系。

        新筑成的成都城为土城,周长12里,高7丈;郫城周长7里,高6丈;临邛城周长6里,高5丈。城郭之外建有粮仓,城墙上设有作战了望的观楼和射箭用的射栏,城门、街道的规制皆与秦国首都咸阳相同。

        秦人筑城本是为了军事防御,筑城取土却令成都出现了不少人工湖泊。根据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的描述,秦代成都城风景绮丽,大小池沼如同星月一般点缀其间。张仪筑成都城在距城约10里处取土,久而久之,这里成为一个池塘,后人在此养鱼,并称之为万顷池。除万顷池外,成都城东有千秋池,城北有龙堤池,城西有柳池,西北有天井池。这些池沼清波万顷,冬夏不竭,每每成为百姓的观景佳处。

        此时的成都城也称为大城,为的是与后来的少城相区别。所谓少城,就是小城。少城在大城以西,紧邻大城西城。因此,晋人左思在《蜀都赋》中写道:“亚以少城,接乎其西。”大城少城倚背而立,名震一时。少城筑成后,张若在城中心建造官署,这里实际上成为了成都衙门。与大城的森严气氛不同,少城终日熙熙攘攘,热闹无比,成都城的大小商贾皆云集于此,店肆林立,观游者不绝于屡。秦灭蜀后,曾经强行迁徙数万家秦民至蜀,这其中就有一大批铸铁、织锦的能工巧匠。他们大多留在了少城,经商为生。走进蜀地的秦人和走向中原文明的蜀人,最终汇成了少城贸易的海洋。(文 唐燕 | 图 白士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