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美术史上地位举足轻重的名画——《江山如此多娇》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前往宴会厅的必经之路上,悬挂着一幅宽9米,高6.5米,面积约50平方米的巨幅山水画作。这幅画作由周恩来总理亲定以《沁园春·雪》为题目,毛泽东主席题写画名,着名山水画大师傅抱石、关山月联袂创作。
1959年,傅抱石与关山月正在人民大会堂创作《江山如此多娇》画作
这幅令人惊叹不已的煌煌巨制庄重典雅,笔墨淋漓,气势磅礴,尺幅巨大。其中,仅“江山如此多娇”中的一个“娇”字就有1米见方,更为壮观的是,此画把中华大地上几乎最能表现祖国壮丽山河,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景物艺术性地融汇在一起。一幅画里包含了长城内外、黄河上下一年四季的风光,完美地诠释出毛泽东主席脍炙人口的诗词《沁园春·雪》中巍峨震撼的气魄,被誉为新中国山水画的殿堂级代表作。
千古绝唱《沁园春·雪》
1936年2月,红军历经艰难险阻,在进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后到达延安,在这里建立起了革命根据地。此时的陕北,正值大雪过后,一派银装素裹,分外妖娆。毛主席就在这片陕北大地之上思绪激荡,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945年8月,毛泽东和周恩来一行前往重庆进行国共合作谈判。毛泽东与在大革命时期结下了深厚友谊的柳亚子再次会面,毛泽东将《沁园春·雪》手书后赠予柳亚子,之后经《新民报晚刊》发表,引起社会各界的剧烈反响,一时间好评如潮。柳亚子专门为《沁园春·雪》题跋:“毛润之沁园春一阕,余推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瞠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
从此,这首气壮山河的词就成了千古绝唱,在中华大地上广为流传,成为经典。
数年后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全国人民掀起了建设祖国的热潮。1959年,首都十大建筑拉开了轰轰烈烈的建设序幕,作为中国人民精神图腾之一的人民大会堂也位列其中。但在内厅堂的绘画装饰上,却产生了分歧。有人提议,悬挂传统的中国山水画以体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但传统的中国山水画,大多绘于尺牍、卷轴之上,适合于文人自赏,悬挂于人民大会堂之中,虽文气十足但却难以展现出国家的新气象。正因此,如何在人民大会堂厅堂之上利用巨大尺幅的绘画展现出新中国的新风貌,成为摆在人民艺术家们眼前的难题。
在此背景下,以粗犷豪放的“抱石皴”技法闻名的傅抱石和笔法细腻秀美的岭南画派代表人物关山月,接受了国务院委托,前往北京,共同为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创作一幅山水巨制。
两位画家深知人民大会堂独特的政治地位,深感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在构建绘画作品时,精心构思,反复研究,以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的意境内涵为蓝本,开启了此次创作征程。同时,此次创作也得到了其他相关部门和单位的鼎力支持:纸张是从故宫特批调出的乾隆年间铜钱般厚度的古宣纸;绘画使用的都是超出常规尺寸的特殊用具,荣宝斋从工具的置办,到古墨和优质颜料的准备,甚者连研墨都派专人负责协办……
经过4个多月的精心创作,《江山如此多娇》创作完毕。以《沁园春·雪》为蓝本的巨幅绘画,气势磅礴、寓意深刻,完美地体现出了中国江山的雄阔壮美以及新中国的新气象。
江山如此多娇
《江山如此多娇》的创作,从探索主题,经营位置……直到挥毫落墨,都聚焦于“江山如此多娇”之“娇”字。但在创作之处,傅、关两位画家却颇感为难,在以《沁园春·雪》内容打稿子时几次的草图观摩,都由于抓不到要领,而未得到通过。
正当他们苦思冥想之际,陈毅元帅、郭沫若、吴晗、齐燕铭等,都先后提出了宝贵的意见。特别是画中的“意”,陈毅提出:“‘江山如此多娇’嘛,应先抓一个‘娇’字。图中一定要包括‘长城内外’‘大河上下’,还要见东海,见皑皑塞上的雪山,郁郁葱葱的江南大地,地理包括东西南北,季节包含春夏秋冬。只有这样才能‘娇’得起来,才能充分体现‘娇’的本质,才能体现‘多’字的磅礴气势。”而郭沫若则提出:“毛主席‘咏雪’的时间是在新中国成立前,所以说‘须晴日’。现在新中国成立10周年了,还不出太阳?我看应该画上东升的太阳。”
就这样,在集思广益下,两位画家奋战了4个多月,《江山如此多娇》终于“火热出炉”,悬挂于人民大会堂厅堂之中,成为举世瞩目的世界级名画。
在画面上描绘的是云开雪霁、旭日东升时,右上角的太阳,朝霞耀目,光辉一片,冲破了灰暗的天空,莽莽神州大地“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美丽图景。但这幅画却不同于西洋风景画,因为它描绘的不是某一个实在的景物。虽然画面上也出现山岭、树木、长城、雪原、江海等景物,但它们都不是具体景物的写生。画家描绘它们,不是要表现它们的真实性,而是为了创造一个壮美宏伟的画境,以抒发画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傅抱石后来较详细地作了描述:“近景是高山苍松,采用青绿山水重彩画法,长城大河和平原则用淡绿,然后慢慢虚过去。远处则云海茫茫,雪山蜿蜒。”
当我们站在这幅作品前观赏它时,在视野上,足以表现我们民族的豪迈气魄。这种把形式和内容和谐地统一在一起,正是中国画艺术上的成功之处。
傅抱石与关山月
《江山如此多娇》作为新中国美术史上地位举足轻重的名画,它的两位创作者傅抱石和关山月,自然也引起了世人的关注。这两人何许人也?为何能担当如此重任?
傅抱石,号抱石斋主人,原名长生、瑞麟,江西南昌人,是我国现代着名的国画家、美术史研究和绘画理论家。1904年10月5日,傅抱石出生于南昌市,家境十分贫寒。少年时代的他饱受艰辛,当过瓷器店学徒和补伞匠,却十分热爱中国传统书画、篆刻艺术,刻苦自学,尤崇清代山水画革新家石涛。1921年考入江西第一师范学校,号“抱石斋主人傅抱石”,从此走上艺术之路。1933年傅抱石进入东京日本帝国美术学校研究部,很快以画、文、书、印“四绝”全才崭露头角,尤以山水画见长。1935年7月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新中国成立后,傅抱石除在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任美术史教授外,先后担任了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省分会主席、江苏省国画院院长等职务。
另一位作者关山月是岭南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1939年他从广东出发,游历云、贵、川、甘、陕等省区,一路写生、创作,并靠卖画维持生活,这次旅行写生为他后来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画很早就表现了与现实的关系,展现了艺术家关注社会现实生活的思想倾向。1948年,徐悲鸿惊叹关山月才情不凡,为其画集作序,“关君旋游塞外,出玉门、鱼天山,生活于中央亚细亚者颇久,以红棉巨榕乡人而抵平沙万里之境,天苍苍,地黄黄。风吹草动见牛羊,陶醉于心,尽力挥写……”1951年,关山月创作了《<长征>诗意图》,并于后来的几年里先后创作了《<念奴娇·昆仑>词意图》《<十六字令>词意图》等毛泽东诗意画。关山月于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且是优秀党员。十六字令>念奴娇·昆仑>长征>
傅、关二人通力配合,经过四个多月的创作,《江山如此多娇》“火热出炉”
在《江山如此多娇》中,傅抱石和关山月于创作中分别融入了各自的艺术手法,在一幅作品中囊括了祖国南北东西的大好河山。而不同时空的意象同时交叠存在于一幅画面之中。通过这种空间的交叠,两位艺术家对毛主席的词意进行了浪漫主义的视觉化呈现,同时,完成了文学诗词向丹青笔墨的通感式转换,而在这个过程的背后则是更加深沉的历史韵味。(文 陆离 | 新华社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