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2022年第7期
        所在位置:首页 > 专题 > 《天府广记》杂志 > 2022年第7期 > 详情
        天府丨三苏祠一门父子三词客 家风家训润神州
        发布日期:2023-03-13 14:44:32 来源:成都市下载bst365_365封号提现了没到账_365bet体育赌博

        位于四川省眉山市老城区的三苏祠是北宋着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苏”父子的故居,老宅始建于北宋,元代改宅为祠。经过历年添修,三苏祠现占地百余亩,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蜀中久负盛名的名人祠堂和古典园林。在这里留下了哪些与“三苏”有关的文物和故事呢?

        从纱縠行到三苏祠

        眉山在宋代是全国三大雕版印刷中心之一,是“千载诗书”名城。两宋300年间,眉山有进士880余人,全国罕见,连宋仁宗都惊叹:“天下好学之士皆在眉山。”历史上,眉山诞生了文章魁首三苏、“千古一人”虞允文、张纲、农民起义领袖王小波、李顺等,名流巨擘留下的古建筑、古墓葬、古祠堂、古书楼以及其他古遗址共有1100多处,幸存清代以前的寺庙、书楼、宅第、戏台等古建筑和佛窟、宝塔、牌楼、水井等古建筑物总计上万处。其中,最为知名、蜚声国内外的就是三苏祠。

        三苏祠自古就是“眉州八景”之首。在明代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眉州知州许仁赋《眉州八景诗》,第一首就是《苏祠瑞莲》:“可人千载尚流芳,故宅池中并蒂香。莫讶为祥在科甲,生前元自擅文章。”

        下载bst365_365封号提现了没到账_365bet体育赌博

        三苏祠苏轼雕像

        三苏祠位于眉山市市区纱縠行南街。当时眉山绸缎生意兴隆,形成了“纱縠行”一条街。“纱縠行”的本义就是缫丝之处和蚕桑集市。“三苏”父子生活的北宋距今已近千年,或许有人会产生疑惑,今天的三苏祠果真是“三苏”的故居吗?苏氏家学渊源,祖籍赵郡(今河南赵县),后迁至河北栾城,唐朝武则天时期,初唐“文章四友”之一的苏味道被贬为眉州刺史,其后代遂定居于眉山。至苏洵出生(1009年),已历三百余年。宋代傅藻所作《东坡纪年录》记载:宋仁宗景佑三年(1037年)十二月十九日,苏轼出生在纱縠行私第;宝元二年(1039年)二月二十日,苏辙也出生在这里。苏轼曾撰文说:“昔吾先君、先夫人僦居于眉之纱縠行。”可见今天纱縠行内的三苏祠,就是“三苏”在四川眉山生活时的老宅。

        治平三年(1066年)四月,苏洵在京去世,苏轼、苏辙扶柩回川守孝,仍住在纱縠行旧宅;熙宁元年(1068年),孝满,苏氏兄弟将父母墓地、田产、房屋委托堂兄苏子安和友人杨济甫照管,于这年十二月携家眷启程返回京城,从此再未回过眉山老家。

        眉山苏坟山,治平四年(1067年),苏轼、苏辙将父亲苏洵与母亲程夫人合葬,苏轼之妻王弗安葬在距程夫人墓西北4米处;后人建有苏轼、苏辙衣冠墓

        元代,苏家故宅被改建为苏祠,祭祀三苏;明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扩建三苏祠;明末,三苏祠毁于兵火战乱,仅存五碑一钟一井;清康熙四年(1665年),知州赵蕙芽主持重修三苏祠,建一堂(今飨殿)、一寝(今启贤堂)和瑞莲亭;后经嘉庆、同治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先后维修并增建了木假山堂(今来凤轩)、前厅、四围砖墙、云屿楼、抱月亭和披风榭。2006年,三苏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苏祠成为研究“三苏”及三苏文化的重要场所,是研究明清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的重要实物范例。

        居不可无竹

        走进三苏祠正门,右侧一棵大榕树,其树冠若张开的巨伞,直伸展到墙外,似在为三苏祠遮风挡雨,保护这方文化圣地。正门内,道路两侧各有一株300年的古银杏树,笔直参天,幽雅威严,似乎在守护祠堂,恭迎嘉宾。穿过银杏树,三苏祠主体建筑坐北朝南,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面前依次排列着大门、前厅、启贤堂、木假山堂、济美堂,东西两侧为对称的厢房。黑漆大门的左右木柱上镌刻一副楹联:“北宋高文名父子,南州胜迹古祠堂”。

        穿过大门,来到前厅,端庄的大殿上,塑立着三尊高大的民服彩绘三苏坐像。苏洵居中,头戴“老人披风”,银须飘然,和蔼慈祥;苏轼居右,头戴峨冠“东坡帽”,多胡子,头微仰,眼神深邃机敏,左手握卷,一展旷达洒脱的精神气度,似正自我解嘲地吟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辙居左,头发盘绕成书生髻,微俯,双手展卷,正沉思默想人生之真谛,表露出儒学雅士的气质。大殿正中,有一巨大匾额,上书“养气”两个大字,意在“养吾浩然之气”,彰显三苏父子正气凛然、高风亮节的肃然形象。

        启贤堂的背后是木假山堂。按苏洵《木假山记》中的表述,用岷江中的陈年乌木块堆拼,再现苏宅的木假山三峰,以寓三苏“文峰鼎峙”。木假山堂的右前方是云屿楼,建于清光绪三年,因三方环水、两方围竹,有“岛居”之称,故名“云屿楼”,也暗合了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名言。

        家风润神州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屈原)、渊明(陶渊明)、子美(杜甫)、子瞻(苏东坡)者。此四子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文章者,殆未之有也。”

        苏轼是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与艺术家,更是中华优秀道德的典范。他为官十几个地方,做到了以民为本,清正廉洁;面对复杂的环境,他体现出强大、坚韧、超然的人格力量;他一生坎坷不平,遭受许多不幸和打击,但从未被痛苦与悲伤所压倒,而是做到光明磊落、公道正派。从他高尚的道德与人格,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追溯到苏家良好的家风、父亲和母亲的言传身教。

        下载bst365_365封号提现了没到账_365bet体育赌博

        苏轼的母亲程夫人,被称为古代“四大贤母”之一。她18岁嫁给苏洵,不但在丈夫中年发愤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培养儿子苏轼、苏辙成才道路上,居功至伟。“不残鸟雀”“不发宿藏”的家风故事流传至今。

        据说,苏家的花园建成后,苏母不准孩子和婢仆捕捉花园里的鸟雀,孩子们一旦犯错,苏母就会予以严厉惩罚,绝不迁就。几年过去了,鸟雀都在苏家花园的灌木、草丛里做窝,雀蛋随处可见,这一幕也让街坊邻里甚为惊奇。爱护生灵、不能肆意加害的意识,从小就在苏轼、苏辙心中播下了种子。

        有一天,苏家丝绸作坊里两个婢女正在熨烫丝绸,她们站立的地方,几块地砖忽然塌陷,露出一个几尺宽的坑洞,坑里隐约露出了一只陶土坛。坛子发出“嗡嗡嗡”的声音……大家估计,坛子里有古人埋藏的金银财宝!苏母闻讯赶来,立即叫人用土把坑洞填平,严厉嘱咐任何人不准动坛子里的东西。

        苏母不贪意外之财、不做非分之想的品德,也深深影响了苏轼、苏辙兄弟。后来,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中便抒发了这样的观点:“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三苏”一门的家风家教可以用16个字概括:“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在这样的家风家教中,苏轼兄弟奠定了精神坐标的起点。(文 陆离丨图 侯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