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2022年第9期
        所在位置:首页 > 专题 > 《天府广记》杂志 > 2022年第9期 > 详情
        建筑 | 成都古塔 山水间的文化坐标
        发布日期:2023-03-17 11:33:48 来源:成都市下载bst365_365封号提现了没到账_365bet体育赌博

        行走在成都城乡,时常会看到一个个挺拔的身影,无声地站立在山水之间。这就是成都现存的数十座古塔,它们历经岁月与风霜的洗礼,依旧傲然矗立,共同见证着这片土地悠久的历史与厚重的文化积淀,其中仅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塔就有9座。

        成都现存古代佛塔最多的地区是彭州,宋代正觉寺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佛塔 梵音缭绕 佛影庄严

        “塔”本是梵语“stupa”的音译,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汉代随着佛教的传入在中国各地陆续兴建。在各类古塔中,佛塔无疑是最为“正宗”,也是历史最悠久的一类。成都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9座古塔中,有8座是佛塔。

        佛塔原本附属于寺院,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砖石结构的塔显然比砖木结构的寺院更容易保存下来。现存的佛塔中,很多已经失去了寺院的“陪伴”,有塔而无寺。

        成都地区唯一一座仍完整保留着中国佛寺早期“寺塔一体、塔踞中心”格局的,便是成都人熟悉的新都宝光寺舍利塔。这座舍利塔位于宝光寺中轴线上,唐中和元年(881年),因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唐僖宗李儇逃往蜀中,在当时的寺内修建行宫时,挖出一个装有13颗佛舍利的石函。唐僖宗随即命人在此修建一座13级佛塔,并将舍利供奉于塔内。宝光寺舍利塔历经千年岁月,历代多次培修,现仍保持着唐代风貌,是一座典型的密檐式砖塔。宝光寺舍利塔的另一大奇观,是它从第七级塔身开始,向西倾斜了2度,却倾而不倒,所以也被称为“东方比萨斜塔”。

        成都地区的另一座唐代佛塔,是位于都江堰市北郊灵岩山上的灵岩寺千佛塔。这是一座实心石雕覆钵式塔,系唐开元年间(713年-741年)印度僧人阿世多尊者重建灵岩寺时修建,通高只有3米,下设须弥式塔基,上置覆钵形塔身,各层雕满了1058尊佛像,故名“千佛塔”。千佛塔的珍贵之处在于它保留了印度传统的“窣堵波”(即stupa)风格,与中国化的楼阁式佛塔风格迥异,对巴蜀地区早期佛教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位于邛崃市高何镇的石塔寺石塔,是一座造型奇特的佛塔。这座塔原名“释伽如来真身宝塔”,建于南宋乾道五年至八年(1169年-1172年)。它的独特之处,其一是塔身全部用红砂石雕砌而成,这在我国现存的古塔中是较为少见的;其二是它的两重须弥座上修砌有“围廊”,12根石柱支撑起宽大如雨篷的塔檐,这种造型在国内古塔中也是非常罕见的。石塔寺石塔为何要修成这样与众不同的造型?这一谜团还有待进一步的考证与研究。

        成都地区现存古代佛塔最多的当属彭州市,云居院塔、镇国寺塔、正觉寺塔三座宋代佛塔均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金堂县淮口瑞光塔、简阳圣德寺塔等佛塔也各具特色,它们经历千年风霜洗礼幸存下来,仿佛仍然缭绕着信徒们虔诚的佛音梵呗,也让今天的我们仍然能亲眼看到古人高超的建筑技艺。

        都江堰奎光塔是成都唯一一座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风水塔

        风水塔 提振文风 镇水压火

        宋代以后,修建佛塔之风已不如以往兴盛,新建的佛塔数量锐减。但是塔类建筑并没有走向消亡,反而随着明朝初年风水堪舆之学的盛行,开始摆脱了宗教建筑的限制,开始从佛国走向人间,一批风水塔应运而生。

        风水塔,顾名思义主要用于堪山理水、点缀风水格局,或为弥补地形缺陷,或为振兴文风,或为镇压水火之患。在当时的人们看来,风水关系一地民众的“气运”,很受重视,几乎县县都修建有风水塔。

        成都唯一一座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风水塔,是位于都江堰的奎光塔。该塔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历史虽不算悠久,却保持着一个全国纪录--它是我国现存层数最多的古塔,多达17层。知县周因培深感当地文风不振,认为岷江出灌口之后,水系在平原上呈扇形分散开来,虽然灌溉了万亩良田,却也把“文运”冲散了,以致清代前期灌县考中进士者寥寥,所以择一地点修塔,以镇“文运”。周因培带头捐钱,重修毁于明代的奎光塔,以期重振文风。

        奎光塔的修建缘由,正是以塔补风水缺陷、振兴本地文风的范例。成都地区大多数风水塔的修建皆缘于此,如蒲江文峰塔、邛崃文笔塔、都江堰魁星阁(名为“阁”实则为塔,取“魁星高照”之意)、邛崃火井崇嘏塔(为纪念五代才女黄崇嘏而建)、简阳石盘题名塔(取“金榜题名”之意)等。当然,修塔未必真的能让人科场高中,但反映了一个地方对文教事业的重视。奎光塔建成后,周因培将结余银两在塔下修建了“蜚英”文舍,开馆授课。在他的重视和培养下,清代中后期灌县先后有5人考中进士、33人考中举人。对正在埋头苦读的莘莘学子来说,在功课之余,抬眼望见它们高大挺拔的身影,也往往能带来些许期待、些许慰藉。

        风水塔的另一重要作用,在于镇压水患,也就是传说中的“宝塔镇河妖”。在古代,洪水是影响农业生产的最严重自然灾害之一,一旦河水泛滥导致农田被淹,农民往往会颗粒无收。为求得风调雨顺、不受水患袭扰,往往在河岸易发洪水之处建塔,“镇”住洪水。这类风水塔往往命名为“镇江塔”或“回澜塔”。“回澜”取自韩愈《进学解》中“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之意。

        邛崃回澜塔又名镇江塔,相传明朝时南河水患严重,有高僧实地勘测后,认为有恶龙作怪,当地士绅便募资修建了这座回澜塔,以期镇住妖龙,塔修好后果然再无水患。

        邛崃回澜塔高达75.48米,是四川最高的古塔,也是全国第三高的砖塔。它的高度相当于一幢25层的现代大楼,在古代绝对是一个令人震撼的高度,即使站在十余公里外,也能一眼望见它的雄姿。自建成以来,回澜塔便成了邛崃的地标。据说每当天气晴朗时,从特定的角度观看,回澜塔倒映在南河的碧波之中,如同一支利箭,而南河上的“川南第一桥”如同张开的弓,形成箭在弦上、引而不发的奇特景观,被称为“弓桥箭塔”。“弓桥箭塔”与“回澜倒影”一同被列入“邛崃八景”,可见回澜塔在邛崃人心目中的地位。

        除邛崃回澜塔外,成都地区还有一座汉源洄澜塔,位于崇州市怀远镇西河畔。有意思的是,虽然名称相似,但修建这座塔的目的却是镇火患而非水患。清道光年间,新任怀远分州县佐冯权自称精通《周易》,认为此地火灾频发,是因为江水直流而下,不能回流克火,所以需要在江边修建一座风水塔,让江流回旋,以克制镇上的火患。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这座塔本应名为“汉原回澜塔”(汉原是怀远古称,十六国时李雄据蜀期间曾在此设汉原郡),却人为地在“原”和“回”字加上了三点水,成了“汉源洄澜塔”。命名者可能借助名称中的“水气”,能为克制火患增加一分力量吧。

        新都宝光寺舍利塔保留了中国佛寺早期“寺塔一体、塔踞中心”格局

        字库塔 敬惜字纸 珍视文化

        我国历来有“敬惜字纸”的传统,认为写有文字的纸张不能随意丢弃,丢弃时也应当以焚化的方式进行。自宋代以来,随着科举制度的日益完善,读书的功用越来越凸显,焚烧字纸也变得日益郑重。清康熙皇帝就曾训示:“凡读书者一见字纸,必当收而归于箧笥,异日投诸水火,使人不得作践可也。”为此,专门焚烧字纸的设施--字库塔便应运而生。

        字库塔,又称“字库”“惜字宫”“惜字塔”“焚字炉”“敬字亭”等,在清代已相当普及,分布于我国南方,而四川又是我国现存字库塔最多的省份,据统计,全省现存的字库塔超过200座。由于字库塔实用性较强,故多修建在场镇闹市或道路边,堪称最“接地气”的古塔。

        太古里北糠市街字库塔

        成都作为四川省会,文人墨客云集,城内的字库塔不在少数,如今成都仍然保留着“字库街”“惜字宫街”的街名便是明证。然而如今成都中心城区的字库塔基本上已消失殆尽,留存至今的仅剩北糠市街字库塔,这也是成都中心城区现存唯一一座古塔。这座建于清代的字库塔安然矗立在繁华的太古里街区,为这片灯红酒绿的时尚街区带去了一丝古典的文化气息。

        去过崇州街子古镇的游客,一般都会对古镇入口处一座高大华丽的字库塔印象深刻。这座名为“朝阳村字库”的字库塔,是成都地区字库塔的典范之作。它建于清咸丰二年(1852年),原建在药王庙内,如今庙毁塔存。这座字库塔通高18米,塔身修长秀丽,塔形为五级六角楼阁式,每层塔身外塑有六根龙形柱,檐角悬挂有风铃,每遇风起便叮咚作响。

        朝阳村字库塔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塔身极其精致的砖雕,有神话传说、山水风景、人物鸟兽、卷草花卉等图案,其中还有水漫金山、雷峰塔等《白蛇传》中的场景,是考证白蛇故事演变的珍贵资料。

        位于邛崃市牟礼镇的兴贤塔,也是一座工艺高超的字库塔。它建于清道光六年(1827年),为仿木三重楼阁式砖塔,塔身装饰着琉璃构件,雕刻有人物、花卉等纹饰,运用了浮雕、镂空雕等各种技法,精巧华丽。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原院长张先进教授认为,兴贤塔堪称四川乃至中国字库塔中造型最美、装饰最细、内涵最丰富、工艺最精湛的极品。

        据兴贤塔的塔铭记载,修建此塔的目的是“继镇江之芳踪、培阖郡之风水”,镇江(塔)即前文提到的邛崃回澜塔,可见兴贤塔不仅是一座字库,也兼有风水塔之功能。

        时过境迁,遍布成都各地的字库塔早已失去了当年的功用,古人焚烧字纸的灰烬也早已飞散无痕。但它们承载着华夏子民们敬惜字纸、珍视文化的美好祈愿,仍然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文 罗熠 | 图 莲莲 陈波)

        下载bst365_365封号提现了没到账_365bet体育赌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