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 下载bst365_365封号提现了没到账_365bet体育赌博

        2022年第3期
        所在位置:首页 > 专题 > 《天府广记》杂志 > 2022年第3期 > 详情
        名物 | 多隐而弗彰 扇面画中的女性
        发布日期:2022-09-26 10:55:54 来源:成都市下载bst365_365封号提现了没到账_365bet体育赌博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汪珂玉耗时多年搜罗天下书画,终于完成了48卷的书画着录巨作《珊瑚网》。在成书过程中,他发现女性书画家的作品中不乏有上乘佳作,却常常淹没于男女从属尊卑关系之下,未能广为流传。汪珂玉不由感慨:“丹青之在闺秀,多隐而弗彰。”

        柳如是花卉图册

        古代女画家作品,以花鸟画数量最多,其中有许多是扇面画。在扇面上写书作画,是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明清时期,折扇已非常流行。手持折扇,互赠题诗绘画,成为当时生活中高雅的象征。文人雅士的风流才情、佳丽名媛的悲欢离合,种种情愫通过以折扇为媒介,流传于皇宫、府第、闺室、民间。近期,四川省博物院《心·映:明代女性绘画中的情感世界》展览展出了文俶、叶小鸾、马守真、吴绡、柳如是、黄媛介与李因七位明末清初女性画家的作品,其中就有一些扇面画的佳作。借由一面面小巧的扇子,我们一窥中国传统女性的社交礼仪、往来酬答和生活情趣,更可品咂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往事与湮没已久的故国情怀。

        以笔墨丹青为镜

        下载bst365_365封号提现了没到账_365bet体育赌博

        明代唐寅《红叶题诗仕女图》

        中国悠久的历史中,女性和扇子本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古代的观念中,女性抛头露面是一种很不得体的举止,于是扇子常被用于遮面来维持女性的矜持,从而产生一种婉转含蓄的美感。基于此,持扇的女性形象在古代的人物画作中尤其广泛。

        唐代着名仕女画家周昉,有传世名作《纨扇仕女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专门刻画了后宫中嫔妃们持扇的各种慵懒姿态,将宫中仕女们在现实中的生活状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展现了盛唐末期宫廷贵族的奢华生活。

        《纨扇仕女图》描绘了多位嫔妃和宫女的生活状态,横向排列的形式展示了人物的各种活动,有的手持团扇,有的凝思追忆,有的对镜梳妆,有的抱琴刺绣,有的独坐思索还有的惆怅对谈,画中人物宛若电影放映般地连续出现。其中,女子持扇的形象共出现三次,分别是:执扇慵坐、绣案做工挥扇闲憩、妃子慵坐,女官执扇为其纳凉。在这幅画的最右侧,一位妃子纨扇慵坐,神情寂寥,若有所思。站在最右边的是宫中的一位女官(唐代官名),她身着紫袍束带,双手执扇,正试图给帝妃扫去沉闷的暑气。女官手持的团扇上有精美的图案,这说明唐代在扇面上作画已经非常流行。唐代的扇子早期多为圆形,称为“纨扇”,又称“团扇”,后来渐渐有长圆、扁圆、梅花、海棠等形状。

        宋代是团扇绘画最辉煌的时期,不论题材的种类、画法的精细程度以及从事团扇扇面绘画的画家人数,都是空前的,因而留存下大量的精美扇面作品。这些作品当中不乏执扇仕女的形象,如《宫廊戏禽图》、刘松年的《宫女图》以及刘宗古的《瑶台步月图》等。

        有明一代,画派繁兴。前期以继承两宋传统的宫廷绘画与浙派蔚为大观,中期以发扬元人传统的吴门画派盛极一时,至晚明则以整合传统的几种形式表现了前古未有的新机运。其中,扇面画的主流逐渐由团扇绘画转变为折扇绘画。晚明时期,随着文化风气的兴盛,女性自我意识逐步增强,许多女性画家的才情逐渐为人所知。女性不再是只作为扇面画的审美与描绘对象,而是作为创作者,诞生了一批精美的扇面画作品。笔墨丹青就像一面镜子,她们通过绘画映照出自然万物,也映照出自己的情感世界。

        文俶 明代第一女画家

        纵观画史,明代女性中闺阁绘画和青楼绘画交相辉映,都取得了较高成就。闺阁画家大多是来自书香门第的名媛,她们从小对丹青之道耳濡目染,接受了较为系统的绘画教育;青楼画家则往往身世凄苦、落入章台,但她们不甘沉沦,在艺术上博采众家,不为一家一法所拘,其作品更具个人风格。

        吴绡 孤燕海棠扇面

        清代画家张庚在《国朝画征录》中说“吴中闺秀工丹青者,三百年来推文俶为独绝云。”文俶是明代女性画家第一人,她出身于书香门第,高祖父是“明四家”之一的文徵明。在文氏家族的笔墨薰陶下,文俶自幼写字作画,精花草虫蝶画的创作。嫁于明代才子赵灵均后,二人隐居于寒山,居山水田园之间,听虫鸣鸟叫,观四季更迭。出于女性细腻的情感和对花鸟特有的偏爱,文俶的花鸟绘画具有托物言志、比兴的审美意趣。她曾着有《金石昆虫草木状》,寒山居住时又作《寒山金石昆虫草木状》。

        四川博物院藏有一幅《花蝶图扇面》。该画为金色纸本,花右蝶左,绘紫色四瓣花及红色圆形小花,左上角款署“天水赵氏文淑”,钤印朱文“文轩”。此处落款的“文淑”与文俶又有何关系呢?实际上二者并不是同一人。明代书画作伪之风盛行,文俶作为明代闺阁画家的代表,不免也深受造假之害。但造假者误把文俶的“俶”字写成“淑”,因而贻笑数百年。明末清初藏书家姜绍书就曾指出:“吴中伪笔,传摹(文俶)最多,远方之人采声而己。”这也间接说明了文俶在当时画坛中的影响力。

        周禧 花卉图扇面

        虽然四川博物院并未藏有文俶的真迹,但我们仍能够从展出的另一幅扇面画中,窥见几分文俶的画中真意。四川博物院收藏的这幅《花卉图扇面》,作者是清代女性画家周禧。周禧又作周淑禧,号江上女子,江苏江阴人。她是从学文俶众人中成就最高的画家,对文俶的学习主要是临摹《金石昆虫草木状》,在此基础上旁及诸家笔法,师法自然,陈继儒赞其花鸟画云:“花有露,鸟有声,能令造化无权。”

        在众多从学文俶的画家中,周禧能够脱颖而出,并非偶然,而是因为这两位女画家有相似的志趣与性格。据明代张怡的《玉光剑气集》记载:“(文俶)性明慧,所见幽花异卉、小虫怪蝶,信笔渲染,皆能摹写性情。”文俶通过对自然的体察,在写生中丰富了自己的笔墨功夫,其作品温润而不失厚重、笨拙而不失雅致,体现出一种世代书香所特有的高贵与矜持;周禧同样以聪慧闻名,和文俶一样重视写生,以自然物象为师:“家畜文禽,每作画时,辄取而对之。”据说周禧年八十余犹画不倦,相比文俶留下了更多传世画作。

        柳如是的故国情怀

        明代 柳如是《梅花扇面》

        四川博物院收藏的《梅花扇面》,据右侧款署“癸未春三月柳是画于媚阁”可知,此画作于崇祯十六年(1643年)春,下钤白文“字如是”一方印。

        此画仅截取梅树一枝,淡墨润干,墨汁挥枝,白粉写花,花蕊点红,潇洒挺拔,使整个画面粗细相间,疏密有致。在清新淡雅的设色中,把梅花的绽放与傲雪风骨表达得自然生动,展现了娴熟简约、清丽有致的画风。

        此画的作者是生活在明末清初的柳如是(1618年-1664年),她的一生跌宕起伏,几经周折,凭一己之力青史留名。她本名杨爱,又称河东君,江苏吴江人。因读辛弃疾《贺新郎》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她早年坠入章台,在乱世风尘中往来于江浙、金陵之间,其博考群籍,能书善画,被称为“秦淮八艳”之首。

        崇祯十四年(1641年),柳如是嫁与名士钱谦益为妾。作此画时柳如是25岁,其身份已是钱谦益的妾室,拥有了相较过去更加安稳的生活。因此绘画成为柳如是消遣时光的手段,以平和冲淡的心绪描绘闲花静草、小虫惠蝶。然而仅仅在此画完成一年后,便是明王朝的甲申国难,也标志着明代的不完全终结。在明朝灭亡之际,柳如是试图选择与丈夫钱谦益一道投江殉国,但她在江边等来的却是“钱首辅”的千古名言——“水太冷”,从此以后她的心也与大明朝一起消散。

        清代《河东君初访半野堂小影》,图中柳如是儒生打扮

        青楼画家喜欢以兰、竹、梅作为创作对象,这不仅是出于对花卉的喜爱,更是借物言志、表达自己虽坠青楼但不失高洁情怀的心态,柳如是的绘画作品大多也是如此。清代徐天啸曾评价柳如是说:“其志操之高洁,其举动之慷慨,其言辞之委婉而激烈,非真爱国者不能。”

        时过境迁数百年,如今这些藏身于博物馆中的扇画面已不复当年的精致,我们对过去的封建社会也无法感同身受,但扇面画上工笔细描的一花一鸟、扇面画背后这些女性的故事,仍旧动容着参展者的内心世界。(文 陆离丨图 高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