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2022年第5期
        所在位置:首页 > 专题 > 《天府广记》杂志 > 2022年第5期 > 详情
        天府丨成汉吹箫俑 古蜀巫术的印记
        发布日期:2023-02-19 15:50:32 来源:成都市下载bst365_365封号提现了没到账_365bet体育赌博

        1975年,成都东郊万年场出土了一件成汉时期的陶俑:俑高47.1厘米,底宽22.2厘米,泥质灰陶。陶俑为半身塑像,头戴方形小帽,方脸尖腮,长脖。弓形眉又粗又长,双眼呈橄榄形状,眼睑较宽且突出。鼻梁高高隆起,鼻翼较宽,大嘴,嘴唇之上有一对八字胡。两只招风大耳尤其显眼,又长又宽,几乎占据了整个面部的两侧,两耳垂还各有一小孔。上身成圆筒状,手臂细长,向上抬起握箫于嘴前。其余部分均省略,未作细部刻画,看不出服饰等其他内容。

        这件成汉吹箫俑最独特之处在于,头部很大而身躯较小,比例失衡;双目不仅形状奇特,而且间距也很大;两只招风大耳更是异于人类常见的形状。其相貌特征与常人有着很大的差异,颇似科幻电影里的外星人模样。纵观我国境内历代出土各种类型的俑,很难找到与之相同或相似的,这让考古学者也感到困惑不解。

        与三星堆有内在联系?

        成汉是公元303年由关中流民在成都建立的割据政权,从其立国到公元347年被东晋大将桓温所灭,只有短短44年时间。它的疆域范围东起巴东,南抵今云南东部和贵州部分地区,北达汉中,西至汶山、越嶲。由于成汉政权存在的时间较短,考古发掘出土和存世的文物十分少见,多年来见于考古发掘报告和媒体披露的仅有数起而已。

        据史料记载,成汉为关中流民所建,主体是氐人、羌人和賨人。因此一些学者认为,这些奇特的造型应该是源于他们当中的形象特征,而賨人又是成汉政权的统治核心,成汉俑理所当然是賨人形象的反映。这种看法在学术界一直是占据多数的主流观点。然而随着三星堆祭祀坑的考古发现,传统观点开始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

        下载bst365_365封号提现了没到账_365bet体育赌博

        在三星堆出土的大量文物中,几十个青铜人像和青铜面具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有考古学者发现这些青铜人像和面具,竟然与成汉俑在形象上有着惊人的相似:弓形长眉、橄榄形双眼、高鼻大耳、耳垂有孔、大嘴薄唇等。如果将这两个不同时期的文物放置在一起,除了质地外,一般人很难看出其中的不同。这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它们之间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于是有学者从宗教信仰方面进行考查论证,认为这些成汉俑之所以有同三星堆青铜人像和面具非常相似的造型,是因为受到遗留的古蜀巫术文化影响,它们奇异的造型并不是賨人体质特征的反映。

        吹箫俑吹奏羌笛?

        成都浆洗街桓侯巷成汉墓出土吹箫俑

        这件成汉吹箫俑留给我们的另一个重要信息就是箫。箫是我国古老的乐器之一。据说最早的箫是骨质的,称为“骨哨”,距今已有7000多年历史,后来才有了竹做的箫。那时箫与笛没有明显的区别,名称上也比较混乱,只有从吹法上才能看出区别,即“横吹笛子竖吹箫”。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箫本是古代居住在四川、甘肃一带的羌族人的乐器,汉代开始称为“篴”“竖篴”或“羌笛”。箫最初为四个指孔,到晋代发展为6个指孔,已经与现代的箫很相似了。这件成汉吹箫俑恰好正处在这一历史时期,从俑手握箫的长短上看,似乎是尚未经过改进的四孔箫。成汉政权的建立有大量的羌人参与,那么这吹箫俑正欲吹奏的是否就是原始的羌笛呢?这恐怕还需相关专家学者做进一步考证。

        由于箫具有音色轻柔圆润、幽深雅致的特点,往往被用于抒发孤独和思念之情。唐代诗人杜牧曾这样写道:“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成汉时代,把这种以吹箫为题材的俑人放入墓中,除了俑的本来功能和作用外,想必也包含有一种生者对逝者的怀念之情吧。(文 卢升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