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彼美淑姬,可与晤歌。东门之池,可以沤纻。彼美淑姬,可与晤语。”2500多年前,《诗经》描绘的浪漫劳动场景,也许就是关于夏布最早的诗篇
几千年来,蜀锦带给蜀地莫大的辉煌,但蜀锦毕竟是流通于古代上层阶级的奢侈品,对于蜀地的平民百姓而言,名声不显的蜀布,才是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蜀布,顾名思义就是由蜀地生产、按照传统工艺织成的比较精细的纺织物。元代以前,蜀布又称为苎布,以苎麻或大麻纤维为原料。在棉花种植与纺织技术传入和普及以前,蜀布曾经是平民百姓穿用的主要织物。大约成书于汉末的《小尔雅·广服》曰:“麻、纻、葛曰布;布,通名也。”由此,“布衣”成为平民的别称。自元代棉布逐渐普及并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后,蜀地和其他地方生产的布衣因其凉爽透气,常被用作夏季服饰用料,所以又称“夏布”。
南丝绸之路的见证
中国古代的纺织,是从对植物纤维的利用开始的。我国先民很早就懂得选取纤维含量较高的野生葛麻类植物,用其韧皮纤维搓、绩、编、织,最后制造成麻布。1972年,在江苏草鞋山新石器时代遗址第十层文化堆积中,发现了距今6000年的织物残片。着名作家沈从文也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着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他认为草鞋山遗址出土的织物残片就是由葛纤维所纺织的。由此可见,中国出现麻布的历史和丝绸一样悠久。
蜀布的原料主要是苎麻。中国苎麻有四大主产区:四川大竹、湖南益阳、湖北咸宁、江西宜春。大竹县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因“竹多竹大”而得名,素有中国苎麻之乡美誉,自商周时种麻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据晋代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武王伐纣(公元前1046年),以其宗姬封于巴。其地桑、蚕、麻、苎、黄润(细麻布)等皆纳贡之。”大竹地域当时正属巴国。
《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公元前126年,张骞出使西域在大夏国(今阿富汗)见到了蜀布与邛竹杖。张骞便向当地人打听商品的由来,意外得知这两样东西产自中国南方。当时,丝绸之路已经沟通着西汉王朝与西域诸国,但很少有人知道,在中国西南的崇山峻岭中,还有一条南方丝绸之路。
这是一条从成都起步,通往印度、阿富汗乃至地中海沿岸的古道。这条路线当时被称为“蜀身毒道”。它表明至少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四川的先民与阿富汗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就已跋涉千山万水,进行着早期的商贸交易。蜀布和邛竹杖,就是南方丝绸之路最早的见证。
从蜀布到夏布
汉景帝时期,蜀郡太守文翁派遣蜀郡少年到京城长安去向博士问学,文翁“减省少府用度,买刀布蜀物,赍计吏以遗博士。”文翁用蜀地特产蜀刀、蜀布,作为学子进京求学的学资,可见蜀布的价格虽然不如蜀锦昂贵,但仍旧是可以充当货币的重要物资。
当时的蜀布价格究竟如何呢?西北军事重镇居延地区发现的汉简记载:“出广汉八稯布十九匹,八寸大半寸,直四千三百廿。”据此换算,每匹蜀布大约值227钱以上。汉代织品按织作规格有七稯、八稯、九稯、十稯的分类,近似现代织品多少支纱的说法,体现了成本与质量的差异。《说文》曰:“布之八十缕为稯”,即麻缕80根为一稯。当时人们常拿蜀布与齐缣相提并论,而齐地冠带衣履甲天下,蜀布工艺水平之高,可见一斑。
古代社会等级制度森严,不同阶级服饰的材料、颜色、图案都有严格规定,不得逾越。张愈《蚕服》诗云:“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说明贵族身着锦绣,而平民只能穿布衣。提到布衣,人们首先便会想到棉布。实际上棉布并非蜀布,因为棉不是中国本土所产,而是舶来品,直到宋代以后才逐渐在中国全面盛行。在棉花传入我国之前,我国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宋以前,我国只有带丝字旁的“绵”字,没有带木字旁的“棉”字,“棉”字是从《宋书》起才开始出现的,可见棉大量传入中原是在宋代以后。
宋代以前,棉布被称为“白叠”,与粗粝短窄的麻纤维相比,棉布广幅宽博,洁白无垢。魏文帝曹丕曾经盛赞其“鲜洁”,异于当时的任何布料。不过,从汉代到魏晋乃至唐代,“白叠”都是稀罕珍物,中原贵族想要得到棉布只有通过边疆地区的进献馈赠。13世纪末,行游中国的马可·波罗在书中记载,当时棉布比丝绢还贵,价格奇高,是普通百姓买不起的珍货。
其实棉花比桑蚕容易种养,棉絮又是极佳的衬料。元代初年,政府设立了木棉提举司,大力推广棉花种植并大规模向人民征收棉布实物,每年多达10万匹,后来又把棉布作为夏税(布、绢、丝、棉)之首,棉布才逐渐成为了主要的纺织衣料。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记载“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可知到了明代,植棉和棉纺织已遍布全国。
明清以后,包括蜀布在内的苎麻布开始被称为“夏布”,以区分于棉布。之所以叫夏布,是因为棉布盛行以后,苎麻布开始比较广泛地用于夏服,在民间和官方文字中都变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表述。如在明弘治年间的《八闽通志》中就说:“辑苎(同‘苎’)为之圆纱者曰夏布。”苎麻布的特点是比较轻薄透气,适合消夏。从蜀布到夏布,实际上反映了中国服装史在不断演化进步。
荣隆二昌出夏布
荣隆二昌是全国夏布的主要产区。2008年,夏布织造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明清以后,蜀布又称夏布,最盛之地当数荣昌和隆昌。四川流传着“潼川豆豉保宁醋,荣隆二昌出夏布”俗语,实际上抛开行政区域划分,荣隆二昌指的就是夏布生产比较集中的一整块地区,在清末就已经是全国夏布的主产区之一。
1936年《四川省之夏布》调查报告中写道:隆昌的织布机“纵横九十里,轧轧机声,随处可闻。”光绪版《荣昌县志》也说:“南北一带多种麻,比户皆绩,机杼之声盈耳。富商大贾,购贩京华,遍逮各地。百年以来,蜀中麻产惟昌州第一。”为什么荣隆二昌会大量出产夏布呢?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和客家人有关。荣昌、隆昌地处川中,辐射周边,紧临入川的东大道,交通便捷,且土地肥沃,地理条件优越。清初“湖广填四川”,其迁徙路线一般是取道湖南至湖北恩施,再通过三峡到重庆,然后到荣隆二昌一带落业立籍,所以这里成了当时移民首选的聚集地或转徙的暂居地。
当时,湖广移民在种麻、织布技术方面更为先进,这对解决生齿日繁的问题大有裨益。《隆昌县志》中就有关于廖、李、石三姓客家人带来湖广夏布技术,让隆昌夏布“品质为各县冠”的记载。到清朝中期,隆昌一地的苎麻年种植面积已达3000亩,夏布之兴由此可见。荣昌的情况也类似,夏布生产发展迅速,并逐渐形成气候,到道光时期夏布已经远销省外甚至海外。清光绪《荣昌县志》记载,“各乡遍地种麻,妇女勤绩成布,白细轻软较甚于葛。山陕直隶客商,每岁必来荣采买,远至京都发卖”。
荣昌、隆昌夏布兴盛的第二个原因,跟一条河流有关。濑溪河为沱江左岸一级支流,发源于重庆大足,流经重庆荣昌、四川隆昌、泸县,于泸州市龙马潭区胡市镇注入沱江。濑溪河干流全长238公里,由于水利资源的丰富,河滩绵长,为漂洗、晾晒夏布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漂出的夏布洁白柔嫩、光洁度高,各地商帮云集,争相购买。由于有“轻如蝉翼,薄如宣纸,平如水镜,细如罗绢”的特色,用濑溪河水漂洗的荣昌夏布在1931年天津博览会上荣获第一名。
川中溪流纵横,为什么濑溪河如此独特呢?这是因为它的河床多为沙石底,平敞开阔,两岸竹木成林,能够固沙;河水也平缓,且上游是石灰石地形,水呈弱碱性,对漂布大有好处。清光绪年间,三家大漂房靠河而立,可年漂夏布几万匹,到民国初期又发展到二十多家,漂房林立,河边人声鼎沸,晾布迎风飘扬,非常壮观。
彝族服饰色彩丰富、多姿多彩,2014年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夏布织造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蜀锦一样成为中国古代纺织文明的重要见证。如今,隆昌全市尚有夏布加工作坊200余家,夏布年产量50多万匹,有多位非遗传承人还在传承着夏布的传统工艺。苎麻长成、沤麻捻线、经纬编织,一条条麻线穿越数千年的光阴,与蜀锦一同编织了成都的繁华之梦、时尚之梦。(文 陆离丨图 张强 余茂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