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2022年第6期
        所在位置:首页 > 专题 > 《天府广记》杂志 > 2022年第6期 > 详情
        城史丨天府雄州 东进简阳
        发布日期:2023-03-14 09:57:22 来源:成都市下载bst365_365封号提现了没到账_365bet体育赌博

        简阳亦称简州,位于成都东南约50公里,自古有“蜀都东大门”一说,因坐落在沱江(雁江)和绛溪河交汇处,水陆交通便利,逐渐发展成商贸重镇,故称“天府雄州”。

        简州之境,在龙泉山东麓,属川中丘陵,多为低山浅丘。发源于川西北的沱江,穿金堂峡,从简州城东奔腾过境,又于泸州汇入长江,是简州的母亲河。咸丰版《重修简州志》载其山川地理:忠山秀拔,绛带萦回。南绕赤水,东绕雁江。控扼巴峡,密迩锦城。山峙而不险,水流而且平。据重夔之上游、省东之要隘,简州是川省重要的产盐地,较有名盐井包括上流井和牛皮(鞞)井,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有云:“西川盐利,简州为最。”

        “简”而不简

        从历史沿革来看,简州此名始于隋,终于清。隋仁寿三年(603年)置简州,下领阳安、平泉、资阳三县,州治设于阳安县(即今之简阳)。自建州以来,简州有过或撤销或重置的曲折命运,最终还是保留下来。宋时属成都府路管辖,在明清五百余年的时间里,简州始终隶属于成都府,作为其属州而存在。

        地名是城市的符号,是一个地方的文化传承。简州之“简”,同其他州县一样,得名关乎山水,即赖简山下的赖简池(注:或为盐池)。据《旧唐书·地理志》:“又分阳安、平泉、资阳三县置简州,取界内赖简池为名。”《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简州)因境有赖简池为名。”至于赖简山在哪里,清咸丰间《重修简州志》中有明确记载:“赖简山在州东北五十里,下有赖简池。”同时引用《元和郡县图志》云:“隋置简州,以赖简池为名。”系列地方史料可作简州得名之佐证,也说明简州百姓对这个说法的认可和接受。据推断,赖简池的大致方位应在龙泉山一带,如今早已消失。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简州历经了1300余年的风雨沧桑。早在隋朝之前,这片厚重的土地上就建立过牛鞞县(汉)、武康郡(西魏)、阳安县(时为武康郡治)等,它们作为简州的前身,承载过不同的使命,为简州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历史基础。

        城池内外

        唐宋元时期,简州皆为土城。明成化年间,知县(时为简县)张翔改造土城,砌石为城,此为明清筑城之始。正德八年(1513年),简县复升为简州,领资阳县(明成都府属州,可领县)。或是城池太过残破,或是频遭水患侵害,知州王良将州治迁移,由绛溪河北岸搬至南岸,即今之简城街道,一改唐宋以来州治均在北岸的传统。

        新建的州城墙高一丈八尺,城周四里三分,计七百七十四丈。与成都府属汉州、崇庆州比,简州城池规模较小,但比普通县城稍大。明末天下大乱,历经战火后州城成为一片废墟。进入清代,四川政局相对稳定,康熙四年(1665年)知州王孙盛开始了补修工作。到乾隆中期,州城进入实质性大修阶段。乾隆三十一年至乾隆三十五年(1766年-1770年),知州杨潮观、宋思仁、褚端北先后带头捐修城垣,并甃以砖石,城墙愈加坚固,成为州城官民之保障。

        城墙上同时兴建了四座谯楼(城楼),从城池图上观察,均属“重檐歇山式”屋顶。全城开了四道城门,东为寅宾门(出自《书经》“寅宾出日”)、南为来薰门(出自《南风歌》之“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西为阜成门(出自《尚书》之“以倡九牧,阜成兆民”)、北为拱极门(出自《论语》之“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有城便有池,池即为护城河,不过简州的护城河非人工开凿,都借力于天然。州城之东边以雁水为池,北边以绛溪为池。农民起义渐起,清咸丰三年(1853年),知州濮瑗奉命增修城池,将城墙加高三尺,再将雉堞加密,从以前的两石变成一石。同时移改南门,封闭了原来的南门。同治元年(1862年),知州叶庆云为抵御兰朝鼎农民军,在南、西、北门增修了月城,并将除东门外的三座城门名字进行更改,南门改为“凝霭”,北门改为“来恩”,西门改为“同乐”,同时在附城上添置5座炮台,以增强城池的防御能力。

        清咸丰年间重修《简州志》之城池图

        简州城是一座近方形的城池,但城市中轴线呈北西-南东方向延伸,这主要与它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有极大关系。参考民国间《简阳县志》和地图等资料,可以大致了解州城内的街道分布情况。城中主要街道多以方位为名,包括东街、南街、西街(又名状元街)、北街。东街和北街相对较短,西街和南街相对较长,南街又分中街(正南街)和南街两段。除了四条主街,还有鸡市街、娘娘庙街、黉门口街、三倒拐等街道。走出北门就是外北街,过济川桥,可以到达旧州城;南门外连着外南街,在外南街中部,有条朝东的小巷子,可以通往沱江边,当地人称为水巷子。

        简州州衙位于西门内,作为全州最高行政机关,是知州及僚属办公地。州衙始建于明正德八年(1513年),与新州城的修建时间一致。明末战乱,州衙大部分建筑被毁。清朝定鼎后,四川又开启了衙署建筑的重建。清顺治辛丑年(1661年),知州刘继引对州衙进行了修葺;康熙四年(1664年),知州王孙盛继续重修;州衙后遭吴三桂叛乱,简州为吴周辖地,被付之一炬。康熙乙丑年(1685年),邓奇琰捐俸修建州衙,包括大堂一座、二堂一座、仪门一座、鼓楼一座。鼓楼之上,悬了一道宋人所题旧匾——“天府雄州”,可以想象这四个大字是多么苍劲有力!这便是如今简阳自称“天府雄州”的历史依据。

        州衙内的建筑命名颇费心思,既体现了知州作为父母官的治理愿景,也表达出州官所拥有的文人风雅。二堂门口悬挂一匾,名曰:景政堂。二堂之侧,有亭一座,作为议事会客的场所,门楣上挂着匾额“揖澹台”,亭轩上挂着匾额“风生阁”。二堂的后苑是知州的生活空间,正所谓“前殿后寝”,门上挂着一道耐人寻味的匾额——“行简轩”。“简”既是简州之“简”,也是简政之“简”,反映了知州推崇的施政理念。后苑内侧的门上悬匾曰“退思轩”,似有归隐之意。

        州衙的修缮工作一直没有间断,据《重修简州志》记载,乾隆四十二年(1759年),知州王启焜又对州衙进行了增修,捕厅、汛署、学署等其他衙署部门择地而建,分布在州城内外不同的地方。

        城外文庙

        根据堪舆和实际,文庙(州学)按理应建在城池之内,选于城中较好的方位,如西北或者东南。简州的文庙却位于州城外的绛溪河北岸,是成都府三州十三县中唯一地处府州县(治)之外的文庙。

        简州山川图,选自《清初四川通省山川形胜全图》,现藏四川大学图书馆

        据查证,简州文庙始建于宋开宝初年(968年),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重建。明正德八年(1513年),随着州治迁移,文庙重建于新州城,明末被毁。清康熙九年(1670年),或许因为文庙太过残破,加之州城内地狭土薄,知州杨登山将文庙迁往旧州城,新建了大成殿、崇圣祠、戟门、泮池、棂星门等配套建筑,形制十分完备。自此以后,简州的文庙地处州城之外,遂成为一种定制。根据清董邦达所绘《清初四川通省山川形胜全图》,成都府简州一图中的文庙,就在州城北的旧城。

        自唐贞观以来,全国的文庙与学宫形成了“庙学合一”的格局,包含了祭祀区的文庙部分和教学区的学署部分。简州文庙建筑的更多细节,州志上未有专门绘制,城池图更是寥寥数笔,仅能判断州学所在位置,从明伦堂和文庙的方位来看,属于“左庙右学”的制式。

        各路神仙

        简州城内外分布着各式各样的祠庙,民间信仰十分兴盛。兴建于明代的古天庆观,位于城大街,被当做火神祠在使用。州城东南隅的翠围寺,作为娘娘庙,供奉着送子娘娘。祭祀关羽的武庙靠近南门,武庙左侧相连的建筑是岱庙,供奉泰山神,应该就是民间俗称的东岳庙。岱庙右侧是一座纪念三国名将姜维的专祠——姜侯祠。与文教紧密相关的文昌宫又被称为梓潼宫,供奉着读书人尊崇的文曲星,就修在凤山书院背后。州衙之内还有马王庙、灵官庙、衙神祠等。

        光绪间《续简州志》上开始出现了教堂的影子,证明源自外国的宗教信仰已在这里扎根,并渐渐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上述州志有记:天主堂在厅署右。据了解,清同治初年,有法国教徒来简州施济医药,并设复苏(sū,同苏)堂。光绪时期,法国传教士在老鸡市街建立了教堂,时间和位置上都与州志上的记载相吻合。

        祠庙不仅可以分布在平地,也可以修建于城楼。南门城楼上建有观音庙,上悬“南海慈航”之匾;北门城楼上建有真武宫(真武庙)。作为城市中轴线上的端景,一南一北,一佛一道,尽显庄严肃穆。此外还有北门外的龙神祠、州东二里义渡边的水神祠、绛溪河上万安桥的镇江王爷祠以及沱江东岸的奎星阁等。

        会馆作为一类特别的祠庙,是外省移民的祭祀场所,也是州城内重要的建筑类型。州志将移民会馆称为各省专庙,庙里供奉的是来自不同地方的乡土神,如湖广会馆祭祀大禹、广东会馆祭祀南华老祖慧能、江西会馆祭祀道家许真君、福建会馆祭祀妈祖,不一而足。简州城内共有六座会馆,南街上建有全义宫和天后宫(福建会馆),中街上建有南华宫(广东会馆)和湖北宫(湖北会馆),北街上建有万寿宫(江西会馆)和黔南宫(贵州会馆)。州城以外,境内石桥镇和龙泉驿也是众多移民选择之地,也兴建了不少会馆。

        在诸多祠庙里,有一座叫“扪星阁”的建筑很引人注意,阁子里供奉之物很特别,不是一尊神,而是一块石头。扪星阁位于州北三里北崖寺内,由知州宫思晋兴建。“扪”指用手摸,李白有诗“扪参历井仰胁息”,比喻蜀道之艰险高峻。那“扪星阁”究竟“扪”的是什么“星”?答曰:流星。古人诗意地称其为“落星石”,实际上就是一颗陨石。话说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知州宋思仁访北崖寺,偶然看到一块石头半露于土,仿佛发着微光,于是命人将其挖出,其形如猿猴,令人称奇。宋思仁便在寺中修建亭阁以供奇石。后来,知州宫思晋在亭阁上题写了“扪星阁”三个大字。与知州的文采飞扬不同,同行的泸州张学古十分朴素,直接献额曰:从天上来。

        简州八景

        “入蜀最宜游简郡”——南宋王象之在《舆地记胜》中这样写道。清乾隆年间,知州杨沺主持编撰了《简州志》,里面出现了关于八景的记载,表明“简州八景”一说的流传时间应不晚于此。

        八景包括了印鳌拱璧、金绛流虹、龙门锦浪、应第莲池、一塔凌云、四崖泛月、渔村暮艇、朝阳曙阁,这是一组靓丽的城池名片,涵盖了地文、水域、生物、气象、人文、建筑等景观,展现了简州的独特风格与魅力。八景中有的是以山水为主题的自然风光,如印鳌拱璧、金绛流虹;有的是以阁楼寺塔为特色的人文景观,如一塔凌云、朝阳曙阁。多处景致与文运功名相关,表达了地方对于科甲的孜孜追求,从名字就不难看出肯定是应第莲池、龙门锦浪以及一塔凌云。

        圣德寺白塔,简州八景之“一塔凌云”即出自此处

        一塔凌云值得细说。“塔”为圣德寺塔,位于州城之南白塔坝。按理说,寺庙之塔为佛塔,怎会和文运科考沾边呢?答案要从简州人戢汝止所作《重修白塔记》一文中寻找。从文章可知,这座白塔始建于南宋庆元三年(1197年)之夏,落成于嘉泰二年(1202年)之秋,塔高十八丈(约37.9米)。自宋代起历元而至明,三百余年间,古塔从未有过培修,早已残破不堪。明嘉靖戊戌(1538年)仲秋,州人何本贵等主持重修,新塔建成,雄伟壮丽,因通身涂白故称“白塔”,屹然挺立于城南,被堪舆家称为州之“文笔”。文章里,戢汝止结合自身经历记之:余于新塔之年游泮,已有今验,不可谓无关于气运。(注:戢汝止,字敬之,号金溪,世居简州城南白塔坝。嘉靖四十四年乙丑科进士)。清咸丰年间,知州濮瑷为八景各作一诗,其中《一塔凌云》曰:

        石幢铁座已成尘,一塔犹留古刹春。

        人说平原凭点缀,我于特立想精神。

        空中掷笔书云锦,天外昂头捧日轮。

        每为登临征造诣,置身绝顶始完人。

        建于文庙旧址的人民公园,池塘中隐约还有八景之一“应第莲池”的影子

        这些诗文无不表明,在当地人心中,白塔不单是一座佛塔,还是一座振兴文运的风水塔。与此相呼应的应第莲池位于州文庙棂星门前,池塘中的花不常开,也没有荷叶,但到了科第之年,若有学子中试,荷叶便冒出,莲花就会突然绽放。作为一种祥瑞之兆,折射出读书人心中的美好愿景。

        与科举有关的第三处景色——龙门锦浪,更将州人的进取心表现得淋漓尽致。此景位于州城西边二里处绛溪河的大佛崖,崖壁上有宋代状元许奕手书的“龙门”二字石刻,用意十分明显,就是激励读书人实现“鲤鱼跳龙门”的终极梦想。事实上有清一代,简州的科举考试成绩处于中上游水平,共产生8名进士,人数在成都府所辖州县中排第六位。

        1913年,简州正式更名为简阳。新的地名颇为讲究,取简州之“简”字和阳安之“阳”。翻开一本本厚重的方志,一幕幕画面交织成一幅幅生机勃勃的历史文化长卷。而今迈步从头越,在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中,简阳再次担负起重要使命,成为成渝发展的“桥头堡”。所谓东进简阳,毕竟天府雄州。(图丨文 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