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沈铨 《百鸟朝凤图》局部,一花一鸟,寓意吉祥。
旧时成都在农历九月,除了郊游、登高、赏菊,还有一些盛会,如唐宋以来在玉局观举行的药市,清以来盛行的菊花灯会、九皇会等,其中九皇会尤具特色。
九皇会也作“九皇斋”,此俗相传源自中国古代的“九皇”。清代潘荣升《帝京岁时纪胜》记载:“九月各道院立坛礼斗,名曰九皇会。自八月晦日斋戒,至重阳,为斗母诞辰……燃灯祭拜者甚胜。”
“九皇会”原为古代道家的一种祭祀活动,“九皇”指北斗星,包括斗杓七星和辅弼二星。宋以后,或称紫微、勾陈和斗杓七星,皆为斗姥所生,号称九皇;“斗姥”又称斗母、九皇姐姐,为北斗九星之母,其诞辰为九月初九,故九月设坛斋戒纪念“斗母诞辰”。又传明朝沦亡后,明朝遗民为纪念明代皇帝,每年农历九月初一至重阳节期间,身穿白衣白裤,以食斋拜佛为名,祭祀明朝九代皇帝。九皇会期间,人们念太阳经、太阴经,太阳是日,太阴是月,日、月合而为“明”,故此沿袭。后流传于民间,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
清代,九皇会广泛流行于四川各地。从农历九月初一至初九日办九皇会,要禁屠宰,吃素食,遇有婚娶不能更改者,也只能办素席。街上饮食店皆插上彩色纸镶边的黄色三角纸旗,旗上书“九皇素食”四字。
过去,成都的九皇会尤为隆重,相传九皇会由江西人带入成都,但得到了各省会馆和老百姓的认同。从八月二十九起,市内饮食店要打扫清洁,自九月初一起,各会馆皆请僧道作会念经,举行祀会仪式,迎请九皇尊驾,江西会馆最为隆重,要招请戏班唱十天大戏。普通百姓不分省籍,每家每户皆插“九皇旗”,特立“九皇”牌位,置香花灯烛,供奉素食祭品,朝夕礼拜。从初一起,屠户停止宰牲,百姓皆斋戒茹素。城乡饭馆、食店门前都要悬挂特制的“九皇胜会”横帘、黄纸方灯、黄纸对联或黄纸彩帐,店堂菜牌均用黄色,一律卖素食。从初一斋戒到初九,逢初三、初六、初九,请道士巡街念“过街经”。直至初九,于夜间圆坛扫祭、燃香送神,送走九皇后开斋。
戒荤九日,对于讲究美食的成都人来说极其难得。有的戒荤前一日,即举家大烹一顿肉食,谓曰“封斋”。至初九日,有的人家已急不可待,午前就开始购买鸡鸭鱼肉烹煮,一待日落,即焚香送神,举家开怀大烹。清代《竹枝词》曾描述九皇胜会:“门额恭迎圣驾题,九皇斋吃自江西。重阳后是开斋日,特特烹鱼又杀鸡。”
九皇会亦流行于全国各地。旧时潮剧班社的祭祀活动,有食九皇斋者,每年旧历九月初一至初九,戏班一律斋戒吃素,皆散发披素衣,梨园公所设祭坛,祭祀九皇神和斗姥天尊。祭祀时用一个谷斗装满米,中插一根小木柱,柱上置9个小环,每个小环吊着一盏豆油灯,日夜不息,焚香、供花果,演戏酬神。北京戏曲行业九月初一至初九奉祀九皇神,戏班全体人员吃素,戒荤腥,叫“食九皇斋”。清代杭州、汕头等地也有隆重的“九皇会”。
近年,一些传统民俗活动逐渐恢复,记得成都青羊宫就曾举行了盛大的“太上玄灵九皇大醮”,也即“九皇会”。(吴德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