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沈铨 《百鸟朝凤图》局部,松鹤延年,气象悠然。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一个由数组成的节日,融入了中国人丰富的情感,包含着中国文化的基因。
简单的数字,一旦被中国文化浸润,便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易经》认为数有阴阳之分;而九为阳数,九九并列,故曰重阳,又称重九。“九”音同“久”,“九九”就是“久久”,象征江山永固,天长地久,难怪古时王公显贵那么看重重阳。汉魏时期,重阳就是宫廷大节。曹丕说:“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到了民间,重阳被赋予新的内容。中国人重传统,重孝道,重和谐,于是把“九九”的美意送给老人,希望老人健康长寿。所以重阳首先成了敬老爱老节,是晚辈向老辈感恩、为老人祈福的节日。
重阳是美好的节日,当然不能破坏和谐。梁人吴均《续齐谐记》中就记载了重阳日驱魔的神话:东汉时汝河有个瘟魔,总在重阳出来作祟害人。青年桓景遍访天下,最终从神仙那里学到高招,凭借茱萸与菊花酒的法力,除祛了瘟魔。神话总是寄寓着人们对平安幸福生活的向往。于是重阳又成了消灾除害的节日。遍插茱萸,赏菊饮酒,这一天,中国人在秋日的欢乐中期盼着未来的美好。
重阳更是诗人的节日。古往今来,诗人们借重阳生情,或登高远眺,或访古寻幽,或怀旧思亲,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千古不朽的名篇。重阳因诗人而生辉;诗人因重阳而创作出优秀诗篇,从而使我们悠久的古典文学更加灿烂。这是重阳的另一个重大文化意义。从王勃的“九月九日望乡台”,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一直到李清照的“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我们不仅读到诗人们淡淡的愁绪,更能体悟到他们人生的境遇;而卢照邻的《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则让我们在登高远眺、举杯畅饮的氛围中感受到诗人放达的情怀。
我最喜欢的是杜甫的《登高》,感情深挚,意境高远,“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个人的哀怨与感时忧国的情怀融为一体,实在是诗人伟大的精神所在。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张义奇)
佚名 《高阁凌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