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古代历史上,曾经有过数条着名的蜀道,北通中原的有金牛道、米仓道、阴平道,南下滇越的有五尺道、灵关道,水路则有岷江道与三峡水道。这些古道中,金牛道或许是最引人注目的,这是蜀地历史上第一条官道。
春秋时期的中国已是大小诸侯国林立,为了争夺地盘、人口、矿产,诸侯国间或以武力相胁,或以计谋制胜。这一年,从秦国传来消息,秦国天上落下五头神牛,屙的都是黄金。秦惠文王给蜀王写了封信,大意是秦国得了宝贝,不敢独享,愿把神牛连同珠宝、美人献给蜀王,但蜀道自古难以通行,运送不便,请派使者过来迎取。
蜀王大喜过望,派遣五丁力士开山架桥,迎取他的神牛与佳人。于是,一条北起汉中平原、南迄成都平原的古道诞生了。其具体路线是,从南郑往西,进入沮口、大安镇,经勉县金牛驿、五丁峡、五丁关至宁强,转入四川朝天七盘关,顺转斗铺、中子铺、五里铺、神宣驿、龙门阁、明月峡、五里峡、朝天镇后进入广元,尔后南渡嘉陵江至昭化葭萌关,翻牛头山,过剑门关,穿过古柏夹道的翠云廊至梓潼七曲山大庙,过绵阳鹿头关、白马关进入成都。由于古道最早为运送金牛而开,故称为“金牛道”。
从地理角度而言,金牛道经过了褒水(今褒河)、嘉陵江诸多河川,在龙门山脉与秦岭山脉之中开凿出一条道路,连接起了汉中平原与成都平原,其工程之艰巨,可想而知;而从历史角度而言,金牛道是古蜀历史上首次见于史书的道路,连接起了古蜀王国与历代中原王朝。
巴中南龛,米仓道上的巴中历来是古道重镇 林洁 摄影
更多的学者相信,金牛道的历史,或许远比史书记载的更为久远。三星堆不少青铜器与商朝如出一辙,诸如青铜尊、青铜罍等,应该是蜀地工匠模仿中原青铜器制作的;而三星堆的玉戈、玉瑗在安阳殷墟都能找到原型,可见三星堆传承着中原地区的玉石祭祀体系。暗示着蜀人与商王朝之间早已有着频繁的交流了,而这样的交流,必定建立在道路通畅的基础之上。从地域关系来看,蜀与商的交流,大概也是顺着金牛道的路线吧,只是当时尚没有金牛道这个称呼罢了。
汉代成都织锦业日盛,蜀锦织造技巧日趋熟练,不仅出现了锦官城这样的专业织锦厂,民间织锦也很常见,这在四川各地出土的汉画像石、画像砖上屡见不鲜。成都博物馆馆藏曾家包画像石上,雕刻着一幅纺织图,一名头梳高髻、笑意盈盈的女子坐在织布机前,在她的右侧,一位织工在全神贯注地操作着织锦机,织锦机前端有卷经线的“轴”,第二横轴的两端即是与“蹑”起动相连的“马头”,织工坐在织床后端,左手持“筘”,这是用来打紧纬线的工具,经纬相合,便能变幻出不同的色彩与图案。类似的纺织图在成都许多地方都有出土,这似乎就是左思在《蜀都赋》中记载的:“阛阓之里,伎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贝锦斐成,濯色江波。黄润比筒,籯金所过。”
自汉代开始,蜀锦便成为丝绸之路上经久不衰的商品,三国时期蜀锦贸易依旧兴盛。魏蜀吴三分天下,比起占有中原的曹魏与拥有长江下游富庶之地的孙吴,蜀地国土局促,蜀锦也就成了解决庞大军费的主要来源,这便是诸葛亮所言:“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魏蜀吴虽战争不断,三国之间却有着频繁的蜀锦贸易,南朝刘宋时山谦之在《丹阳记》中说:“成都独称妙,故魏则市于蜀,吴亦资于蜀。”
魏、吴从蜀地买进大量蜀锦,就连一向提倡节俭的曹操都难以免俗。《后汉书·方术列传》记载,曹操大宴宾客,方士左慈变出美味的松江鲈鱼,松江鲈鱼佐以蜀地生姜味道最佳,左慈说自己可用法术获得生姜,曹操怕左慈就近取生姜代替,忽然想起自己前段日子派了个使者去蜀地购买蜀锦,便让左慈顺便捎个口信,让使者多买两匹回来。一刻工夫,左慈便从蜀地带回了生姜,而数月后使者返回洛阳,果然说接到口信,多带回了两匹蜀锦。魏国获得蜀锦,很大程度上应该依赖于金牛道;而吴国与蜀的往来,则应该是通过长江水道了,诸葛亮曾将使吴使者送至万里桥,可见两国之间有水路相连。
历史上的金牛道也是一条佛教流传之路,沿途的广元千佛崖、皇泽寺,剑阁鹤鸣山,绵阳西山观,旺苍佛子崖都有着诸多精美的石窟。唐开元二年(714年)的一天,时任太子左庶子的韦抗接到唐玄宗上谕,令他即日赴利州(广元)出任剑南道按察使、大都督府长史。来利州第二年,韦抗找来一个石匠,在嘉陵江旁一块岩壁上开龛凿像,这块岩壁,就是日后誉满巴蜀的广元千佛崖。有唐一代,官员、文人、商贾或外放为官,或流徙巴蜀,或往来经商,京华冠盖,不绝于路,也将中原盛行的开窟祈福之风带到了巴蜀。
除了金牛道,米仓道也是另一条入蜀通道,它北接京师长安,沿斜水、褒水南下至南郑,尔后翻越米仓山,经集州至巴州(今巴中)。巴中南龛石窟中出现了许多“凉商”活动的踪迹,比如“凉商冯明正重彩”“凉商周邦秀装修”,他们似乎非常热衷于状彩佛像。这些“凉商”,便是来自河西走廊的商贾。
“凉商”的活动给出一个线索——河西走廊与西蜀大地之间有路相通。古老的丝绸之路从西域经河西走廊南下后,主道进入长安,另有一条岔路,进入陇右天水,南下仇池山区至徽县,经勉县进入南郑,尔后沿米仓道进入四川。巴中境内的毗沙门天王造像、分身瑞像,也与河西走廊有着诸多关联,历史上毗沙门天王的信仰最早始于河西走廊,分身瑞像在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中也屡有出现。如此说来,便有这样一种可能:那些来自河西走廊的商贾,在带来珠宝、美酒、毛皮的同时,也将河西走廊特有的造像题材带到了西蜀大地。(文 水直 图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