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鱼腥味
我以为人可以分成两类:喜欢鱼腥草者与厌恶鱼腥草者。在厌恶者看来,鱼腥草发出来的鱼腥味儿太臭了,难以承受。美食大家汪曾祺在其着名的散文《五味》里写道:“有一个贵州的年轻女演员上我们剧团学戏,她的妈妈远迢迢给她寄来一包东西,是‘者耳根’,或名‘则尔根’,即鱼腥草。她让我尝了几根。这是什么东西?苦,倒不要紧,它有一股强烈的生鱼腥味,实在招架不了!”
但在喜欢鱼腥草者看来,这鱼腥气恰恰是它的味美之所在。四川人深爱鱼腥草,以凉拌而食者为多,很普遍。所爱者还是它的鱼腥味,因为只有凉拌才能完整保持鱼腥草的原味。贵州人也酷爱吃鱼腥草,但他们的凉拌似与川人不同,要先在开水中焯一下,佐料倒是相差无几。这样的做法我却不喜,因为那一“焯”,鱼腥气不知要损失多少!鱼腥草的香浓滋味是要大打折扣了。
和厌恶鱼腥草者论鱼腥草的美,根本就是对牛弹琴。这与臭豆腐的遭遇好有一比。我是厌恶臭豆腐的,尤其在年节时,越是人多的地方越是飘荡着臭豆腐的气息,我是定要掩鼻而逃的。可是,喜食者,却乐在其中,吃出无限的美来。以我爱吃鱼腥草的“感同身受”,那臭豆腐确乎有“大美”存焉,理解万岁吧。
“鱼腥草”也许不是我们四川人所熟悉的名字,但说则耳根或折耳根,就熟悉了。它还有一个好笑的名字——“猪屁股”,四川不少地方都这样称呼鱼腥草,有人还饶有兴趣地考证说,鱼腥草的叶子像猪屁股,故有此称谓。这当是一种误传。鱼腥草的叶子卵圆形,顶部尖,又似心形,与猪屁股不很像。四川人原本称鱼腥草为“猪鼻拱”或“猪鼻孔”,谐音的缘故,变成了“猪屁股”。
但为什么叫猪鼻拱呢?《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引用前人的话说:“鱼腥草即紫蕺,叶似荇,其状三角,一边红,一边青,可以养猪。”是不是猪也爱吃这玩意儿,常常跑到草丛中去寻觅,拱来拱去,鱼腥草便有了“猪鼻拱”这个名字呢?这是我的猜测。鱼腥草还被叫作臭猪巢,是猪喜欢在其中翻滚之意吧?大概可以佐证我的推断,正确与否,无从确认。反正在四川,鱼腥草与猪扯得上关系。
越王勾践食草复国
除了以上提到的名字,鱼腥草的别名还有很多:岑草、菹菜、菹子、蕺菜(音ji,平声)、九节莲、肺形草和臭腥草等。其实,最生动传神的名字还是鱼腥草,唐代医药家苏颂说它:“生湿地,山谷阴处亦能蔓生,叶如荞麦而肥,茎紫赤色,江左人好生食,关中人谓之菹菜,叶有腥气,故俗称:鱼腥草。”菹菜来源于“蕺菜”之谓。《本草纲目》称:“秦人谓之菹子。菹、蕺音相近也。”
“蕺菜”并不是关中人的发明,这涉及一个传说。春秋末期,越王勾践在被吴王夫差奴役三年后,被放回越国。勾践发誓报仇,遂有卧薪尝胆之举。返回越国的第一年,越国就闹了饥荒。勾践在一座小山上发现很多鱼腥草,可以吃,活命,便号召越人进食鱼腥草,得以度过荒年。这鱼腥草便被称作“饥菜”,后认为“饥”字不雅,改用同音字“蕺”。而那座小山,被命名为蕺山。蕺山相当有名,现在是浙江绍兴的名胜之地,有“主郡城文风”之说,那里除了有勾践猛吃鱼腥草的传说,还成就了明末着名的蕺山学派,代表人物是黄宗羲,他们思想的辛辣是否得益于鱼腥草的刺激,不得而知。
旧经上说:“越王嗜蕺,采于此山。”勾践吃鱼腥草吃成了一种嗜好。早在遭遇饥荒之前,勾践就悄悄接触了鱼腥草。他为吴王尝粪便,满嘴臭气,无奈之下,狂嚼鱼腥草“以毒攻毒”。这鱼腥气总比粪便好受吧?勾践这样想,也这样做。幸亏有了鱼腥草,他才没有在吴王面前呕吐,惊世骇俗的表演也才得以完成。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鱼腥草有很好的抗菌作用,其有效成分——鱼腥草素对卡他球菌、流感杆菌、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抑制作用,所以鱼腥草又被称作“天然抗菌素”。勾践误打误撞,嚼食鱼腥草不但除臭,而且避免肠胃受感染生病,可谓一举两得。
吃得苦,受得辱。上天用鱼腥草犒赏了勾践。越国人也应该是深爱鱼腥草的吧?“江左人好生食”呢。但是,绍兴人好像对鱼腥草并不感冒,着名的蕺山上也不见有很多的蕺菜。上世纪60年代初,闹饥荒。绍兴人的野菜谱里也没有鱼腥草的大名。大散文家、绍兴人周作人的名作《故乡的野菜》里,写到了荠菜、清明菜和草紫,后又专文写到了野苋菜,却独不见鱼腥草。这相当让人困惑。
成都人生食之道
想来绍兴人是知道勾践的,当然也该知道蕺山与蕺菜,但他们不吃鱼腥草,说鱼腥草煮过之后,“软塌塌的,口感不好”。绍兴人很羡慕四川人将鱼腥草搞成了“一道名菜”。其实,鱼腥草要好吃,唐朝人早就知道诀窍,就是苏颂的那句“江左人好生食”的“生”。四川人以凉拌为大宗,是无比正确的选择。
凉拌鱼腥草方法甚为简单,辣椒油、盐、酱油、醋、白糖、味精、花椒面,酌量放入洗净晾干的鱼腥草中,拌匀即成。
成都人的凉拌折耳根还会加入生莴笋丝或熟了的胡豆,可能是因为成都人特爱鱼腥草,以至于这鱼腥草的价格越来越高(眼下鱼腥草的价格竟高过了肉价)。加点便宜的莴笋丝进去,蓬蓬松松一大盘,价格就下来了,估计这加莴笋丝的办法是饭馆厨师想出来的。还好,清脆的莴笋丝沾染了鱼腥草的气味,更为爽口。这道鱼腥草拌莴笋也就大受欢迎了。拌胡豆是出于什么考虑,我想不明白。不过也好吃。
鱼腥草炖鸡、炖猪肚比较常见,鱼腥草的滋味化入汤中,本身却没什么可嚼食的味道。至于鱼腥草炒肉丝、鱼腥草炒腊肉、鱼腥草炒鸡蛋,火候掌握到位,还不至于完全破坏鱼腥草的滋味,尚可一吃。成都有人尝试过做鱼腥草回锅肉,属于回锅肉的另类路子。总之一句话。鱼腥草从美食角度讲,熟食怎么也不如生食,炒、煎、炖、烩都不是烹制鱼腥草的法门。但从食疗角度说,则无所谓好吃不好吃,什么法子都可以。潮汕地区有两道食品:鱼腥草苏叶绿豆粥和鱼腥草枝子赤小豆汤。前者可缓解百日咳,后者可对付急性鼻窦炎。
鱼腥草用于食疗的简单方法是泡水当茶喝。稍讲究些,也可将鱼腥草炒至干酥,每取小量开水泡饮。这样的茶汤呈透明的黄色,草香与炒香混合,醇美可口,回味悠长。鱼腥草茶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水通淋的作用,是夏季的好饮料。现在,鱼腥草又多了一个时髦的用途:减肥。其方法简单,一是与红枣一起水煮,当茶饮,另一方法是干鱼腥草泡水喝,每天整个七八杯,很有效。
中医认为鱼腥草味辛、性寒凉。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鱼腥草有抗菌、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力、利尿等作用。“非典”期间,鱼腥草似乎一夜成名,成为抗“非典”的名角。鱼腥草还可以当作急救服毒的催吐剂。据传,鱼腥草是唯一在原子弹爆炸点能顽强再生的植物,曾经挽救了数名广岛原子弹爆炸的受害者。无论真实与否,鱼腥草确实具有抗辐射作用和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不仅适用于空勤人员,也适用于经常接近辐射源的人员,比如常用电脑工作的人,常吃才好。
由于最爱鱼腥草,四川也是最早人工种植鱼腥草的地区,人工种植的鱼腥草虽然根很肥大,但含淀粉较多,纤维素少,也不及野生的香。上世纪80年代,我曾在自贡、乐山、宜宾等地吃过鱼腥草,那些地方的鱼腥草细嫩、香气浓郁、茎紫叶绿根白,淀粉少,纤维素适中,非常可口。我每每想起,思念之情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