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2019年第5期
        所在位置:首页 > 专题 > 《天府广记》杂志 > 2019年第5期 > 详情
        【草木】灰灰菜 藜羹与杖藜
        发布日期:2019-06-10 17:46:30 来源:成都市下载bst365_365封号提现了没到账_365bet体育赌博

        偶然在网上读到《成都,初春的几个美食片段》一文,非常吃惊。文中说:“春天还有一种野菜叫‘灰灰菜’(学名荠菜),以嫩绿颜色中略带灰白而得名”,随即引用了白居易的诗《早春》和陆游的诗《食荠》。白、陆两位提到的都是荠菜,被该文作者张冠李戴,等同于灰灰菜了。灰灰菜怎么成了荠菜?这是一个笑话啊,谈成都美食谈成这个样子,身为成都公民,真有点不安。

        其实,灰灰菜学名叫“藜”。“灰灰”两字不是因为它是灰色的,而是因为它的叶子背面呈灰色,且有一层如灰般细细的白色粉末。因为这粉末,小孩子会被警告:“别吃它哈,吃了拉肚子。”

        然而,灰灰菜是可吃的,不过不能生食。春天,在成都乡镇郊县的餐桌上,最常见的野菜就是这灰灰菜了。无论凉拌还是素炒,都须将灰灰菜在开水中焯一下。我先后在黄龙溪、崇州和邛崃等地吃过灰灰菜,那种滑溜溜的感觉,很棒。相比之下,凉拌的更好吃一些。但姜蒜味要比较重才好,能压住灰灰菜的土腥气。

        灰灰菜并不难找,田间地头或荒野之地,都有它的身影。它一般不是孤零零的,往往是一群群生长,很有气势。这对于采食者,当然很方便。漫步于城里待挖的建筑工地,这闲置的土地很快就杂草丛生,其中大片大片的,都是灰灰菜。倘若是春天,这工地就是野菜爱好者们的菜园了。

        灰灰菜富含钙质,老幼皆宜,不过,不能多食,因为它是含有卟啉类物质的光感性植物,过多服食或接触后,再被阳光暴晒几个小时,会皮肤红肿、发亮,浑身刺痛、刺痒(急性光毒性炎症)。所以,灰灰菜一次别吃多了,食后或接触后更不要去晒太阳。这对于稀罕阳光的成都人来说,是一定要切记的。

        灰灰菜不仅常见,也是中国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韩非子·五蠹》曰:“尧王天下,……粝粢之食,藜藿之羹。”表明尧经常吃灰灰菜,为后世树立了勤勉朴素的形象。“藜藿之羹”也成了朴素生活的代名词和一个代表性的文学意象元素。宋代苏辙《秋旅》一诗中有“藜羹黍饭供四邻”之句,曾黯《仁上闻角声有感》诗里有“饭豆羹藜过此生”之句,都是此意。羹原本是肉末汤,藜羹者,怕是只有藜而没了肉末吧,否则失去了“清寒朴素”之意。

        在中国文学中,与灰灰菜有关,比“藜羹”更有代表性的是“藜杖(或杖藜)”一词,《庄子》有“杖藜而应门”句,杜甫《暮归》诗有“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句,苏轼《鹧鸪天》词有“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句。到了清代,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还有“开牖有时邀月入,杖藜到处避人行”。不但文学中频繁出现“杖藜”,而以“策杖行吟”主题的中国山水画,所画往往也是“藜杖”。春天为菜,秋天为杖,这藜杖就是灰灰菜的茎做成的,真是奇妙。但我有些将信将疑。灰灰菜能长那么高那么结实吗?

        城中待建的闲置土地上,灰灰菜长得很快,很茂盛。可高达两三米。长度上说,做杖是没有问题。可是,如同它知道自己的命运似的,还不待足够的强壮,它们便匆匆结子了。果然,不久后,挖掘机开进来,所有植物在劫难逃。灰灰菜可以粗壮到做杖的地步吗?我究竟没有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