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2019年第5期
        所在位置:首页 > 专题 > 《天府广记》杂志 > 2019年第5期 > 详情
        【行吟】武元衡 宰相诗人的蜀国春秋
        发布日期:2019-06-10 17:47:49 来源:成都市下载bst365_365封号提现了没到账_365bet体育赌博

        唐元和二年(807年)到元和八年(813年),唐朝诗人、政治家武元衡在蜀担任西川节度使的时间里,形成了以其为中心的幕僚群体。其间,这一群体举行了不少诗会活动,武元衡本人也大量创作诗歌,对蜀中文学风气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武元衡(758—815),字伯苍,河南缑氏人(今河南洛阳东南)。建中四年(783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华原县令尉、比部员外郎、右司郎中、御史中丞、右庶子、吏部尚书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剑南西川节度使等官职,仕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在政治上“持平无私,纲条悉举,人甚称重”,曾得到德宗器重,被称为“真宰相器也”。在文学创作上,精于写诗,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诗人宰相。《旧唐书》记载,武元衡工于五言诗,以藻丽绮丽、琢名精妙着称,多人传抄、传唱。有《武元衡集》(又名《临淮诗集》)十卷,《全唐诗》编入武元衡诗两卷,191首。《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各补其一首。《唐诗二十立家》《唐五十家诗集》《唐人百家诗》等都收编有他的诗篇。其中不少是武元衡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时所作,说明在蜀时期是他一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下载bst365_365封号提现了没到账_365bet体育赌博

        受命入蜀

        蜀地原是韦皋担任西川节度使,刘辟是韦皋的幕僚。永贞元年(805年)8月韦皋逝世,朝廷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袁滋充西川节度使,征刘辟为给事中。刘辟不受征,想拥兵自重,朝廷只得任刘辟为西川节度副使。于是刘辟更加骄横,想统领三川,朝廷不许,刘辟于是发兵围东川节度使。朝廷任命高崇文平叛蜀地。到元和元年(806 年),高崇文终于打败刘辟,因授以节度使。但“崇文理军有法而不知州县之政,上难其代者,乃以元衡代崇文,拜检校吏部尚书,兼门下侍郎、平章事,充剑南西川节度使。”《新唐书》《续通志》《四川通志》等书均有记载,可知高崇文虽有较强的军事才能却缺乏政治才能,一介武夫难当治蜀重任。高崇文也很有自知之明,“在蜀期年,谓监军曰:‘西川乃宰相回翔之地,崇文叨居日久,岂敢自安。’上表称‘无所陈力,愿效死边陲。’”

        元和二年(807 年)10月,朝廷改任武元衡入蜀为西川节度使,管理蜀中事务。

        武元衡镇蜀期间,蜀中形成了以武元衡为领导的幕僚群体。《金石补正》 卷六八载《诸葛武侯祠堂碑》,由裴度撰、柳公绰书,碑上刻有武元衡及其僚属的名字,幕中诸公见于题名者有裴堪、柳公绰、张正一、裴度、崔备、卢士玫、李虚中、杨嗣复、宇文籍、张植等人。这个群体除了常在一起谋议政事外,还常常聚在一起举行诗歌唱和活动。

        武元衡在蜀中的诗作近四十首,约占其诗歌总数的五分之一,内容丰富,题材多样。他在蜀中除了多次诗会活动中留下了大量的唱和之作外,还有许多与朝廷官员和西蜀幕僚诸公的寄远送别之作。这类诗歌往往弥漫着一种凄迷惆怅的情感。如《酬太常从兄留别》“别离无可奈,万恨锦江流。”从兄是指武少仪,武少仪赴南诏,武元衡仍留蜀中,诗歌写出了兄弟分离时的无限惆怅。又如“年年南北泪,今古共沾襟”“独抱相思恨,关山不可逾”“欲别临歧无限泪,故园花发寄君攀”“别泪共将何处洒,锦江南渡是春风”“谁料忽成云雨别,独将边泪洒戎衣”。这些诗歌充满了“泪”“恨”等字眼,表达出与故人相别后的相思、不舍与忧伤。

        武元衡身兼朝廷要职,以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的身份出任蜀地,其诗多使用金玉宝器等光鲜亮丽的词语,充满宝瑟、金罍、珠履等意象,显得富丽堂皇,如“宝瑟连宵怨,金罍尽醉倾”“珠履会中箫管思,白云何处帝乡遥”等,故唐代张为撰《诗人主客图》,推武元衡为“瑰奇美丽主”。“珠履三千醉不欢,玉人犹苦夜冰寒”“旧府东山余妓在,重将歌舞送君归”,离别之人在众多歌舞佳人陪伴下踏上征程,即使是送别,也是歌舞交织,尽显豪华气派,不同于普通人的离别。

        另外,诗中也表达出平叛西蜀的忧愁辛劳和回归朝廷的愿望。如“六岁蜀城守,千茎蓬鬓丝”,表达在蜀地为官、远离朝廷的艰辛愁苦。“昏旦倦兴寝,端忧力尚微”,表达平叛西蜀的辛劳忧愁。《送柳郎中裴起居》中有“会有归朝日,班超奈老何”,表达面对时光流逝无可奈何的叹息。裴起居指裴度,武元衡为节度使时,裴度为节度府书记。柳郎中指柳公绰,柳公绰和裴度均是武元衡的幕僚,而今都陆续回朝任官,送别两人之际武元衡不禁流露出时间易逝想早日归朝的感慨。

        在离别诗中除了忧伤惆怅之情外还有对同僚的期许。“报主由来须尽敌,相期万里宝刀新”,希望对方能消灭敌人建功立业。“报国从来先意气,临歧不用重咨嗟”,暗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襟”的典故表达了以身许国、不为离别而感伤的心情,一洗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

        武元衡在蜀中所创作的一系列诗歌,描写出极具特色的蜀中景色。“蜀国春与秋,岷江朝西流。长波接东海,万里至扬州。”“万里水连天,巴江暮云碧”,写出蜀地江水波澜壮阔声势浩大。“湘妃泣下竹成斑,子规夜啼江树白”“旅情方浩荡,蜀魄满林啼”,写出了蜀中常见的子规啼鸣,正与诗人蜀地羁旅之情相应。“鸟道青冥外,风泉洞壑间”,刻画了蜀地山水相间的典型风貌;“悠悠风旗绕山川,山驿空蒙雨似烟”,青山翠峦,暮雨纷飞,蜀地一片朦胧之景;“漾波归海疾,危栈入云迷”“巴江暮雨连三峡,剑壁危梁上九霄”,极力渲染蜀道艰险,写出悬崖峭壁、暮雨纷飞、山水一色的景色;“渠江明净峡逶迤,船到名滩拽念迟”,写出江水澄澈,峡谷绵延曲折的景象。这些诗歌颇具蜀中特色,体现出巴蜀的地域风貌。

        综观武元衡在蜀中的诗歌创作,平易自然,将蜀中景物和日常生活场景写入诗歌,有较强的生活化和纪实性倾向。武元衡在蜀中多次进行诗文唱和,本人又大力创作诗歌,对蜀中文学风气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元和八年(813年), 武元衡奉诏征还,于2月28日途经百牢关(古关名),离开任职的蜀地,到达长安。

        望江楼公园薛涛像。其时武元衡为校书郎,即贴身秘书

        喋血长安

        唐朝宪宗时期,强藩割据并相互勾结,形成利益共同体,导致唐朝政治腐败黑暗,共同抗拒朝廷。时任宰相的武元衡因治蜀有功而得到宪宗的信任,因此宪宗才将朝廷所有兵事交给武元衡执掌。在任期间,他平定了浙西节度使李锜之乱,又力主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那些强藩以重金贿赂朝廷内部的大臣们,遥相呼应,里应外合,武元衡因此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对前任杜黄裳,藩镇想的是通过贿赂来收买,而武元衡面对着巨大的利益诱惑却从不为所动,藩镇就只有对他进行大肆诋毁和人身攻击,想尽各种手段以图拔掉这个眼中钉。

        在一切政治手段均告失败之后,元和十年(815年)6月3日凌晨,武元衡被藩镇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遣的刺客刺杀身亡。

        武元衡之死,极为惨烈悲壮,《旧唐书》描述道:“元衡宅在静安里,十年六月三日,将朝,出里东门,有暗中叱使灭烛者,导骑诃之,贼射之,中肩。又有匿树阴突出者,以棓击元衡左股。其徒驭已为贼所格奔逸,贼乃持元衡马,东南行十余步害之,批其颅骨怀去。及众呼偕至,持火照之,见元衡已踣于血中,即元衡宅东北隅墙之外。时夜漏未尽,陌上多朝骑及行人,铺卒连呼十余里,皆云贼杀宰相,声达朝堂,百官恟恟,未知死者谁也。”

        大明宫里,望着本应由武元衡站立的宰相之位如今却空空如也,想着昨天离开前的武元衡还是那样雄姿英发、挥斥方遒,为唐宪宗征讨淮西出谋划策,不到半天就变成了一具没有头颅、鲜血淋淋的可怖尸体,这如何不让宪宗君臣惊骇莫名、不寒而栗?宪宗高高在上,呆坐不语,群臣面面相觑,惊魂未定。

        “御史中丞裴度于通化坊遇刺,身负重伤!”就在此时,御史中丞裴度的护卫也进宫急报,宪宗君臣还没从宰相横死的震惊中缓过劲来,就又被这一消息惊得目瞪口呆。

        是谁敢冒此天下之大不韪,在这煌煌帝都行此大案?答案不言自明。如今朝廷对叛镇淮西战事方酣,作为淮西镇的后台,割据已久、兵强地广的成德镇节度使王承宗和淄青镇节度使李师道明里暗里对朝廷征讨多方掣肘破坏。

        坚决要求征讨叛镇的武元衡和裴度自然成为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尤其是这个李师道,他蓄养死士、多行不法,此前他曾派人潜入朝廷钱粮辎重转运地——河阴漕院,杀伤官兵十余人,烧毁大批军需粮饷,如今这派遣刺客、谋杀宰相的勾当,不是他做的,又会是谁呢?

        武元衡被刺杀引起了朝廷的震动,然而宪宗皇帝由于担心当时的情势愈演愈烈,竟然不敢在事后追缉凶犯。时任翰林学士的白居易第一个勇敢地站出来上疏宪宗皇帝要求严查杀死武元衡的凶手。白居易的举动却引起众多高官的不满,因此而遭到弹劾,落得个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的下场。这也就是“江州司马”指称白居易的由来。

        据说武元衡在被刺杀的前夜,作了一首很具有诗谶意味的诗,叫作《夏夜作》:夜久喧暂息,池台惟月明。无因驻清景,日出事还生。冥冥之中,武元衡似有预感而又无能为力去改变未卜之事的发生。一语成谶,就在那天夜晚即将上朝之时,他被暗杀。

        白居易为武元衡的死上书,不仅显明他俩在对待藩镇的态度上一致,也能看出两人的友情。事实上,此前就有过二人以诗相唱和的经历。武元衡在西川时曾经游玩前任西川节度使韦令公的旧宅园,园中池边有一只很漂亮的孔雀,武元衡即兴作《孔雀》诗一首曰:荀令昔居此,故巢留越禽。动摇金翠尾,飞舞碧梧阴。上客彻瑶瑟,美人伤蕙心。会因南国使,得放海云深。

        白居易读罢以诗相和,诗名为《和武相公感韦令公旧池孔雀(同用深字)》:“索莫少颜色,池边无主禽。难收带泥翅,易结着人心。顶毳落残碧,尾花销暗金。放归飞不得,云海故巢深。”韩愈、王建也以诗相和,相比之下,白居易的唱和在韵律上回应了原作,情感上也比武元衡更深切悲伤,表示孔雀在蜀地滞留已久,且羽翮已残伤,即便放飞也难以重归故巢,情感基调感伤至极。

        “情敌”白居易

        武元衡与白居易是同僚又是朋友,二人还是“情敌”。武元衡号称“唐朝第一美男子”,时任西川节度使的时候与当时的美女诗人薛涛关系暧昧。这让爱慕薛涛的白居易心生嫉妒。

        武元衡曾赋《赠道者》一诗:麻衣如雪一枝梅,笑掩微妆入梦来。若到越溪逢越女,红莲池里白莲开。这位让诗人倾倒的白衣美女是否就是薛涛呢?

        武元衡出身官宦世家,又是武则天的曾侄孙,不仅自幼聪慧好学,博览群书,长于诗文,而且神貌俊朗,风神洒脱淡雅,这样一个美男子怎不令美女佳人动心?薛涛曾在武元衡举办的宴会上献诗于武元衡,如《上川主武元衡相国二首》:“落日重城夕雾收,玳筵雕俎荐诸侯。因令朗月当庭燎,不使珠帘下玉钩。”“东阁移尊绮席陈,貂簪龙节更宜春。军城画角三声歇,云幕初垂红烛新。”薛涛还曾作《送友人》更是煽情:“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诗中字字真切,层层曲折,将那执着的相思之情一步一步推向高潮。

        武元衡在蜀中作《题嘉陵驿》:“悠悠风旆绕山川,山驿空蒙雨似烟。路半嘉陵头已白,蜀门西上更青天。”“蜀门西上更青天”袭用李白《蜀道难》之意,极言蜀道艰险,武元衡此诗在咏叹蜀道艰险时似乎流露出更多的无奈: 一方面蜀中战事平定不久,民生凋敝,百废待兴,此次赴任,任务十分艰巨。另一方面此次赴川,深受宪宗倚重,宪宗期望他早日“使蜀地安定,蛮夷归附”。他身负重望离开帝都远赴西蜀,面对险峻的地理环境和不容乐观的蜀地政治形势,心中不免充满担忧。

        薛涛对此有诗《续嘉陵驿诗献武相国》:“蜀门西更上青天,强为公歌蜀国弦。卓氏长卿称士女,锦江玉垒献山川。”“蜀门西更上青天,强为公歌蜀国弦。”蜀国弦是梁简文帝萧纲为太子时所作乐府,前两句转述武诗原意: 赴蜀的艰难和朝中宰相出使西川节度使的无奈——并非精神昂扬赴蜀上任,只是勉强听蜀中歌女奏蜀地音乐,表达了对武元衡的理解。“卓氏长卿称士女,锦江玉垒献山川”,以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称道蜀中人文之盛,以锦江、玉垒并称赞颂蜀地山水之灵气。此两句一反武诗原意,歌颂蜀地人杰地灵,表达自己对蜀地的热爱和渴望蜀地在武元衡的治理下重新富庶的殷切之情,含蓄地表达了对这位将帅的欢迎、激励和期望。

        《蜀中广记》卷一百记载:元和三年,武元衡奏薛涛为校书郎,校书郎,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武元衡的贴身秘书。由此可以推测,武元衡入蜀后游览韦皋故宅,薛涛相随应是情理中事。

        武、薛二人在蜀中的缠绵暧昧,怎不令白居易等爱慕薛涛的文人才子们嫉妒呢?(文 许永强 图 冉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