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2019年第8期
        所在位置:首页 > 专题 > 《天府广记》杂志 > 2019年第8期 > 详情
        【天府】家族 | 清代流寓四川的名门之后
        发布日期:2019-09-30 10:10:37 来源:成都市下载bst365_365封号提现了没到账_365bet体育赌博

        数百年前,当来自湖广、闽粤的移民背上行囊,准备迁徙入川时,除了想到蜀道的艰险与对未来的忐忑,最无法割舍的可能是家族。移民迁徙入川,除了在他乡谋生,重建家族成为最大心愿。家族的重建,往往以祠堂的建立、族谱的修成为标志。

        祖先的记忆与村落的狂欢

        钟家大瓦房在龙泉驿区柏合镇,从门外看,钟家大瓦房是一个恢宏的四合院,大院被分成众多小院落,小院落中又隐藏着无数房屋,院中有院,屋中套屋,既是整体,又可独立使用。从大门走进祠堂,要过两个天井,祠堂又叫琴墨堂,左边供奉着八仙汉钟离塑像,中堂则挂着钟子期的彩绘画像。琴墨堂的“琴”,喻指钟子期,而“墨”,便是三国时期的“书圣”钟繇了。

        2003年,俞伯牙后裔慕名来到钟家大瓦房,拜会祖先的知音,并收了两个钟家幼童为徒,学习古琴。“高山流水”的传说,两千多年后又在钟家大瓦房上演。生活在这里的钟姓,自称钟子期的后裔。祠堂除了钟子期、钟繇外,还供奉着钟馗、钟贤等你能想得到的钟姓历史名人。

        对于钟家子孙来说,春秋时期的远祖钟子期已经是遥不可及的历史,他们常常挂在嘴边的,是一个叫钟荣昌的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1年),钟荣昌从广东梅县迁徙至四川仁寿县观音寺,种粮致富,在柏合镇购置田产,修建了这处祖屋。钟荣昌生有六子,代代相传,以祠堂为中心,陆续建房造屋,这才形成了眼前这座由7个建筑单元、7道大门、100余扇小门、22个天井、数百间房屋构成的家族聚落。祠堂位于大瓦房的中心位置,处于家族的中心地位。

        一年一度的祭祖大会,是钟家大瓦房最为热闹的日子,古老的祭祀仪式一直延续至今,却多了一份狂欢的味道。过去的几十年中,每个清明节,从大瓦房走出的钟家子孙不远千里,赶回柏合,为钟子期等列祖列宗上香。每年农历四月五日,钟永树早早起床,迎接归来的同宗。陈旧的大瓦房似乎也在这一天被唤醒,门口挂着灯笼,祠堂被打扫一新,天井里的香炉终日烟雾缭绕。中午12点,坝坝宴在院坝中准时开席,颇具柏合特色的豆腐皮、夹沙肉令背井离乡的游子品尝到了久违的乡情。这是这个家族一年中唯一一次盛会,规模可想而知。

        不知从何时起,参加坝坝宴的,已不局限于钟家子孙,邻里乡亲、旅客游人,都可以大快朵颐。午饭过后,院坝用木板搭了一个简易戏台,评书、相声、川剧轮番上演,健壮的钟家小伙舞动着一条50米长的黄龙,风驰电掣之间,舞动着一个家族的神韵。这时,祭祖仪式也到了高潮,家族的祭祀演变成了一个村落的狂欢。钟家用这样的狂欢,表达着自己的移民后裔身份和对祖先的追忆,祝愿家族兴旺。

        下载bst365_365封号提现了没到账_365bet体育赌博

        十陵朱熹宗祠

        寻找朱熹与范仲淹的后裔

        在十陵镇转过一条山路,朱熹宗祠掩映在民居中。朱熹宗祠始建于清代,土坯墙上的石灰已经剥落,木门上的雕刻也模糊不清,不过,青砖红椽,高大宽阔的门檐,仍透着威严与肃穆。步入祠堂,蓦地坠入理学的世界,“恩承博士名重五经,德配先贤典隆十哲”。祠堂正中的木雕台案上,供奉朱熹牌位。居住在千弓村的朱熹后裔,大多是默默无名的村民,朱氏入川之后,今十陵、洛带已有6000余朱氏后裔。

        相对于钟家大瓦房的狂欢而言,朱熹后裔更注重仪式本身。每年的祭祖典礼按古代仪式举行,鸣炮之后,献官、亚献官、终献官先后致祭:上香、献帛、行三叩九拜大礼。

        德阳罗江范家大院的居民,称祖先是北宋着名文学家范仲淹。清雍正年间,范仲淹的后裔范养源迁徙入川。范家大院古朴凝重,是一个典型的客家四合院,大院之中又包含了10个小院落与天井,如此规模很难有与之媲美的。如今,范仲淹的子孙们早已在外为生活奔波,偌大一个大院住着老人,茶余饭后,还在摆着范仲淹的龙门阵。

        在查阅有关清代四川移民的家族史料时,我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一些入川移民往往在家谱中称自己为古代名门、贵族的后代。明末清初,柏姓入川,四川的柏姓称自己是春秋时期柏国先君的后裔;一些姓氏追溯的祖先则更为久远,赵姓以西周时驾车能手造父为祖,大禹的子孙不少做了水官,负责管理江河湖泊,水姓便来自这些水官;在谢姓、陆姓的族谱中,祖先已经追溯到远古,分别是黄帝与火神祝融。

        与会馆一样,祖屋、宗祠也是移民文化在四川的印记,只不过会馆接纳的是同乡,宗祠接纳的则是同姓。重建家族的移民,在族谱中追溯祖先,在祠堂里供奉祖先的神像。这些祖先,往往是历史上声名赫赫的英雄、贵族,这也成为独特的文化现象。(文 水直 邹湘桥 唐燕 图 余茂智 冉玉杰)